充分发挥师德建设在创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姜素兰,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思想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人格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深刻认识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构建和谐校园对师德建设的新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师德建设的工作方法。我们要突破单极化思维方式、增强师德规范的认同、强化师德建设机制、创新高校师德建设的工作方法,努力实现师德建设与创建和谐校园之间的良性互动。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1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0)12-0088-04

      创建和谐校园是高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应当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同创建和谐校园联系起来,从构建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高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实现师德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师德建设是高校和谐发展的需要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承担着育人任务。学生在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教师的道德、情操、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高校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决定了教师的师德直接关系到教师教书与育人的成效,关系到学生学知识与学做人能否统一等问题,而这恰恰是事关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从高等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规律来看,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决定着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师德建设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升教育品质的关键环节,并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和谐发展。

      (二)师德建设关系到师生关系和谐

      师德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良好师德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往互动时,学生便会产生自信、自尊的心理感受,由此构成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政治立场、治学态度乃至人格风范,都是用行动为学生树立起的道德示范。在良好师德师风的影响下,学生也会以平等、民主的思想正确与人相处。所以,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和教学,增强其教学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局面,才会有和谐的校园氛围。

      (三)师德建设是塑造教师人格和谐的需要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系列关系中,教师自身的和谐发展是营造良好校园软环境,引导学生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造就学生个体的和谐,首先就要求教师自己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的校园需要一大批人格和谐的教师来建设和维护,这样的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坚定的理想信仰、专业的文化知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师德建设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大学教师,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抵制唯心主义、封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能力。

      二、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音符

      师德建设的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反映在少数人身上,但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创建。目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职责认识不清,育人意识不强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神圣、最基本的职责,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这四个字十分精辟地概括了教师的神圣使命。然而少数高校教师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错误地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把教书与育人截然割裂开来。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讲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塑造。一些教师只是埋头当教书匠,只满足于教好自己那门课,很少与学生接触,对学生态度冷漠。还有些教师上课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讲课随心所欲,甚至发牢骚,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以宣泄自己消极颓废的思想,靠发布奇谈怪论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还有些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教师如果管得过严,得罪了学生,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姑息迁就,缺少对学生的教学管理。

      (二)功利主义倾向,个人利益至上

      有的教师从追求精神价值转向追求实惠价值,功利思想严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一些高校教师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忙于“副业”,热衷赚钱,在本职教学工作中明显投入不够,不认真备课,不钻研业务。

      (三)诚信问题凸显,为人师表欠缺

      个别教师学术道德自律意识不强,在教学和科研中违背基本学术道德。有的教师作风不实,缺乏科学精神,存在浮躁心理,甚至学术造假。有的甚至抄袭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影响了学术声誉,阻碍了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四)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有的高校教师崇尚个人奋斗、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对同事、领导不尊重、缺乏合作精神。此外,由于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使得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出现“各自为战”的分散现象。比如,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由于工作内容的差异,而缺乏交流和沟通,少有配合与协作,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三、构建和谐校园对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新要求

      (一)追求自身人格完善,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首善者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责,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操守,引导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德行培养的榜样。一方面,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长远的。而作为群体的教师师德则会影响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有很强的独立性,难以准确量化工作时间和质量标准,对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努力还是敷衍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对学生的态度,职业义务感,形成了教师的自控性特征。教师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要凭自我激励及约束机制,因而对其职业自觉性、上进心和责任感有着更高的要求。另外,高校和谐的办学理念、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和谐的体制机制、和谐的校园氛围的建构,都以教师自身和谐的职业道德品质作为基本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