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作 者:

作者简介:
邱伟光 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上海 200030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保驾护航,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打下扎实的思想品德基础。

      一、发展——德育永恒的主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发展本身是一个系统,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繁荣都是发展带来的结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当前,我国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又是学校德育的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一切,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德育的永恒主题。

      德育要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首要任务是坚持德育的科学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德育全过程,引导和教育学生具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与此同时,学校德育要遵循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自身的规律,指导德育实践的创新。正如《规划纲要》所要求的“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分层推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规划纲要》这一重点的明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既反映了德育的普遍规律,又适应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在德育的施教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举生动典型的事例、多选喜闻乐见的形式,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学校德育必然会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德育要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另一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育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的人。”德育的这一要求所要完成的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是紧密联系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表明德育对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重要性,绝不是高于其他诸育之上,另搞一套,自成体系,独立于智育、体育、美育之外的。这样“两张皮”的德育是很难取得育人效应的。所以,除了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以及独立的团队、班级活动之外,德育还应该渗透在各育之中,点燃学生心智的火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追求新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除此以外,德育还能培养学生勇敢坚毅、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树立学生执著的信念和引导学生实际行动的问题。因此,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要有机地统一于育人的全过程,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相互渗透、互相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德育渗透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上说,德育要像盐溶于水,自然融入,无痕渗透。同样,智育、体育、美育也可以促进德育发展。学科德育的兴起,充分显示了智育、体育、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德育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德育的育人效应既表现为教师的主导性,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服务与自我服务相结合,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要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必须防止德育工作中的两种片面倾向,即:“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型教育倾向;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割裂开来,独立于其他诸育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偏离了德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育人——对学生全面负责

      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落实育人为本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要使每一个符合入学条件的青少年都能够上得起学,上好学,确保每一个青少年享受教育权利的机会平等,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不使任何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受到影响,从而在我国中小学逐步实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德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虽然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必须依法保证学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而入学后,对家庭困难的同学要努力做好帮困育人工作。学校德育部门和人员要搭建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协助学校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帮困助学工作,力争不使一个学生失学。与此同时,对这部分特殊的学生群体,学校不仅要从经济上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更要从思想上、心理上帮助他们成长、成熟,从学业上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德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学习困难而掉队。中小学素质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做人的根本,中小学生只有树立了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夯实思想品德基础,学习才有强大动力,前进才有明确方向,学业成功才能有可靠保障。学生有了学习动力,才能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克服学习困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提高学习水平,不会因学习困难而辍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