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把关”的困境与破解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元林,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北京 100044; 段海超,北京交通大学思政办研究实习员,北京 100044

原文出处:
学术论坛

内容提要:

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相比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把关”面临着更为复杂且严峻的挑战。要破解困境,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把关”对策必然在目标、内容和途径等方面需要发生一定的扩展和迁移。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10-0024-05

      传统的“把关”一般是指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通过搜集、过滤、处理、传播等信息传播环节,对传播过程进行必要的控制。这方面的理论是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具有科学性的理论之一,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在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居于主导地位,“把关”职能的实施相对容易。而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把关”,由于信息传播的过量化和全球化,受众具有对信息一定控制权以及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信息形式多样化等等,这些新的多重变化使“把关”在实践中面临着更为复杂且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也由此陷入多重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把关”的困境

      (一)信息的过量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难以进行全面的“把关”

      网络信息量之大,是其他任何传播媒介都无法企及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受介质特性和传播方式的制约,其信息承载量有限。与其相比,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的数字存储和传播在容量上的迅速扩张,具有理论上的无限性,存储量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强化。这种网络信息承载的超量发展会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信息量的无限扩展虽然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在涵容量上得到扩展和丰富,但信息的过量与混乱同时又给教育对象有目的地阅读带来困惑和不便。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中,需要学习的个体一般首先要过滤不需要的信息,剔除众多的垃圾信息,否则与个体无关的信息过多,不仅会导致阅读障碍,还会使作为教育对象的个体无法有效的判断和选择对自身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的信息。与此相关联的另一方面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者“把关”职能的正常发挥也受到干扰和制约,使“把关”陷入困境。既在海量信息面前,由于把关者难以全面及时处理过多的信息,很难实现严格控制和筛选无益于受众的垃圾信息,从而造成“把关”职能被弱化。这方面问题的直接结果,不仅会导致受众紧张不安、无所适从,甚至失去对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也会因为受众无法接收到正确的、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导致在过量异质信息干扰下失去思维的尺度和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信息的自由化和超自由的表达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难以进行严格的“把关”

      以往以报刊、电视、广播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虽然传播面广和影响力巨大,但相对容易掌控,最终的控制权都在“把关人”手中,传播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易受控制。而网络传播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使传播超越时空界限,打破传统地域文化的概念,形成以不受约束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传播方式。任何国家、团体、个人的信息源的享用都是向社会公开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没有执照的电视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编辑和信息发布者。网络的巨大空间突破了时空上的局限,不仅使海量的信息有了同时存在的可能,而且将传播引入一个没有威权的世界中,网络信息不仅是丰富的,而且是泛滥的;不仅是自由的,而且是无序的;不仅传播事实,而且传播流言[1](P427)。显然,信息的自由化和超自由的表达方式是互联网的一大特征。由于传播的极端自由化,网络世界常常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不仅可以利用自由的互联网传播色情、暴力、赌博和封建迷信,甚至发表有关颠覆政权、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种族主义、恐怖主义、仇恨排外情绪的信息,煽动“颜色革命”,这些现象在自由的互联网中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最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谷歌退出中国事件,使我们不难看出,谷歌来华的真正目的似乎并非“拓展商务”,而是充当了借助自由的互联网输出思想进行文化扩张、价值观渗透的工具。这说明自由总是与一定的秩序相对的,如果没有秩序,自由就会演化成一种疯狂。网络虽然极大的泛化了传播权,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时代不再需要“把关”。因此,要想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铸就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公信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正效果,限制信息极端自由化的“把关”就显得非常必要。现在的问题就在于网络的自由化和传播权的泛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把关”常常无法给予及时的管控,并且因为信息的自由化和超自由的表达形式,使“把关”陷入难以完全实现的困境。

      (三)信息的无归责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难以进行适度的“把关”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者的重要职责就是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参照,尽可能地使所传播的信息有利于维护社会所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社会及其文化沿着一定的规则向前发展。通过相关信息的搜集、取舍、过滤、整合、发布,传播者要树立追求信息价值度且公信力强、权威性高的正面形象,以促进广大受众学习的热情和思想的进步。但在网络的虚拟世界,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一方面为网民绕开各种障碍主动学习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任何人又可能逃避道德的约束和法律的责任,凭借虚拟的身份畅行无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反政府、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谣言、流言、小道消息等不负责任的言语和观点会不时出现,以此来影响其他网民的思想政治观念。特别是网络传播的隐匿性,使各种信息的传播可以随心所欲并能够躲避任何责任。面对这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者常常难以加强“把关”意识,强化“把关”职能,甚至无法针对那些错误的、违背科学的不良言论给予有力回击,受众也由此失去了道德感和责任感,无法在网络中自觉地和虚假的、反动的、别有用心的信息划清界限。

      (四)信息的价值度和影响力与控制权的失衡,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者难以进行“把关”

      由于网络传播的信息泛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其真实性、价值性与科学性值得商榷。表面上看尽管人人都获得了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在网传播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信息虽然宽泛,往往缺乏思想观念上的严谨性、科学性和深刻性,网络传播中存在的大量的垃圾信息,不仅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可信度,毁坏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声誉,同时也对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及其文化的正常发展带来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容易形成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权,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把关”陷入技术上的困境。在信息化社会,网络上思想文化的传播事实上已经变成了拥有经济优势和技术实力的国家和社会群体的专利,弱势国家和群体参与和享有信息传播权的机会和影响力相对较少。同时,国际方面,以英语形式出现的信息占到了信息传播总量的90%以上,我国和其他国家与民族的语言在西方思想文化扩张中似乎显得力不从心。正是在这种状态下,由于网络传播控制权的失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把关”极易陷入技术弱势,容易在西方网络传播形态日益强势的作用下,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方式出现令人担忧的转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