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早年论著《〈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具有浓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它不仅通过首次提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而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本前提,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观点和经典命题,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先河。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字号: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年为总结他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而写的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该文写于1843年10月至12月,翌年2月发表在马克思和卢格合编的《德法年鉴》上。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思想丰富,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是一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开篇之作。

      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来重读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就会发现它散发着浓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首先,这篇文章首次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批判了宗教对人们的思想奴役,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在文中总结和肯定了德国的宗教批判,并结合自己的立场转变和理论研究提出了自己关于宗教的观点。关于宗教的根源和本质,马克思写道:“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1](P1-2)在这里,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德国青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无神论观点和对宗教的批判,重申了关于宗教是人的创造、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的观点,同时进一步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把宗教看做是颠倒了的人的世界即国家和社会的反映,揭示了反宗教斗争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进一步揭示了宗教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宗教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多重影响,批判了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精神奴役。他认为,宗教是旧世界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是这个世界的理论“辩护”、精神“慰藉”、“道德约束”和神圣性来源。马克思意识到了宗教的复杂性,强调了宗教对人们的抚慰和麻醉功能,认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2](P2)在谈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马克思批判了路德“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批判他在把人们的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3](P10)马克思的这些内容极为丰富的论述,为我们开展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多方面的思想启示。

      其次,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首次论述了哲学在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写道:“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4](P15—16)“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5](P16)在这里,马克思认为哲学,当然是指“为历史服务”、“为实践服务”的哲学,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中起着灵魂和旗帜的作用。无产阶级虽然也像历史上的一切被压迫阶级一样,处在社会底层而被剥夺了受教育、学哲学的权利,但是,无产阶级与以往的被压迫阶级不同的是,它肩负着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不能以肤浅和空想的理论为旗帜,必须以能够深刻洞悉社会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这样深刻全面的理论是不能缺少哲学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大哲学家(当然还不只如此),他们为无产阶级锻造了无比犀利的理论武器,充分说明了哲学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作用,也为后来的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奠基了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传统。哲学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密切结合,相得益彰。

      马克思还论述了哲学对旧世界的揭露和批判功能,以及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鼓舞和教育功能。他认为,哲学批判本身不是目的,它服务于推翻旧制度的革命斗争。“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6](P4)“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为了激起人民的勇气,必须使他们对自己大吃一惊。”[7](P4-5)这可以看做是关于在无产阶级革命宣传中哲学的作用的最早论述。

      最后,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首次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领导者阶级应该具有的精神气质和必要的舆论工作。马克思认为,担负革命领导者的阶级不仅应该具有坚毅、大胆等普通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具有“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具有“开阔胸怀”,并能够“和人民魂魄相同”。[8](P13)这个阶级要善于鼓动群众,并造成一种全体一致的舆论。“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要能够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在这瞬间,这个阶级与整个社会亲如兄弟,汇合起来,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作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总代表;在这个瞬间,这个阶级的要求和权利真正成为了社会本身的权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9](P12-13)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观点,对于无产阶级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开展宣传舆论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