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俊林(1968-),女,湖南汉寿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伦理学研究

内容提要:

把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同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这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然而,我国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际状况与这一要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育方法理念的落后和结构性缺失是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要求,增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效,应根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特殊性,遵循知识性教育和价值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性原则、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与时俱进原则,进行理念创新、结构创新和方法运用的创新。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1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15(2010)05-0064-05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十五大都一再强调,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引导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人生观教育同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三十多年来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要求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但实际状况与时代要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2000年7月,第九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要求高等学校在包括人生观教育等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不断创新上下功夫。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必须改进和完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紧迫课题。

      一、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所谓教育方法,是指教育主体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在实际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和技巧等等的总称。教育方法是影响教育目标实现和教育目的达成的重要因素。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际效果之所以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主体未能应时代要求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因此,我们要深化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研究,积极探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是适应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所依存的社会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教育环境是确立教育理念、选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重要参数,教育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变。相比于改革开放前,当今中国人生观教育的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经济上看,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蕴含着“天生”的平等精神和个体独立意识;它遵循价值规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资源的配置;同时市场经济还存在着自发的财富分配过程中两极化趋势的内在机制。市场经济的上述特点,使人们对个人的物质利益越来越重视,而分配方式的变化所导致的收入差距的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心态,使中国社会进入了矛盾多发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扩大和加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发生日益频繁的交流与碰撞,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政治上看,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巨变”,使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这无疑会对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发生严重影响,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这种影响短时期内难以完全消除。政治民主化的逐步推进,唤醒并不断强化着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人们的个体意识和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从文化上看,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文化世俗化的浪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以往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价值,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频繁交流,使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格局。上述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以上就是当今中国的人生观教育所面临的环境,这种状况表明,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只有创新,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是适应教育内容变化的需要。在当今中国,人们把人生观教育的内涵表述为:“以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为基础,以追求人生的整体和谐发展为目标,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态度,实践有价值的人生。”[1](P3)在这一规定中,“人生的整体和谐”是确立人生观教育内容的重要标准,它意味着在人的发展中应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统一起来,也意味着人生观教育内容应适应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使不同的对象在不同层次上实现整体和谐。正因为如此,过去重视精神价值而轻视物质利益的“圣徒”性教育内容被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和谐发展的“凡人”性教育内容所取代;价值独断主义的教育内容被以“底线价值”为基础的多元价值内容所取代;强调人性中的阶级性、政治性因素的教育内容被阶级性和人类性相结合的内容所取代。教育内容的这些变化表明,以往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中主要依靠政治手段调控或感性经验灌输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不行了。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是适应新的教育理论的需要。人生观教育是一种导向性教育,这一特点使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过分看重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忽略受教育者主体性。而现时代的教育理论认为,国际平等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已经成为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存在的普遍方式。教育者的单一主体性也被主体间性取代和超越。这种承认教育多极化主体的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存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它不再是教育者的“填鸭式”的单向的教育灌输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理解,彼此通过设身处地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提高的活动。[2]这一新的教育理论必然要求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消除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局限的要求。传统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在新的人生观教育目的面前,呈现出过时、滞后和不适应现象。首先,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严重“单向度”化。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单纯注重单向交往,易导致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丧失,使单向灌输成为主导的教育方法,过分强调群体本位、轻视个体本位,“较多地看到社会价值而较少地关注个体价值”[3](P348),忽略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缺少一种平等关系。另外,在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态度,实践有价值的人生的方法上,过分注重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培养、过分注重理想人格的形成,不认同个体在思想活动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层次性、差异性,使人生观教育一味的朝“成仁成圣”方向发展,导致教育方法的一刀切和教育对象人生发展的单向度。其次,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严重“大而空”化。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注重理论权威手段而忽视情感手段,使教育流于空泛、浮于表面,无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人生观教育的实效性很难持久。再次,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体系存在结构性缺失,与现代社会教育总体发展趋势不适应。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注重微观教育活动即具体教育过程中的各环节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和运用,尤其是注重学校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研究和运用,缺乏宏观层次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要素和中观层次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更缺乏对宏观和中观层次教育方法体系的结构性及其协调机制的研究,使人生观教育各自为政甚至相互冲突,不能取得实效。另外,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结构方式过于对象化与政治化。过于对象化容易导致教育方法理论的狭隘性,过于政治化容易导致教育方法凝聚力和实效性散失,降低它的化解人们的思想症结、调适人们的心理情绪等的社会功能。这种状况也要求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必须创新。最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评估体系落后。首先是评估体系的对象层次性不清。不同的教育对象应有不同的评估体系。其次在评估指标上重“量”轻“质”,人生观教育效果的考核就是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最能体现学生人生观实际状况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却缺乏有效的评估方法。评估方法的缺失导致教育对象的知行脱节,使人生观教育流于空谈,流于形式。要克服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局限,就必需进行方法创新。总之,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是进行科学的人生观教育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社会全体成员健康成长的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