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应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变化的对策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唐国战(1970-),男,河南长垣人,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河南 信阳 464000

原文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大学生生活方式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学习、消费、娱乐等各种活动的综合表现。当前大学生生活方式与扩招以前相比,呈现出开放、多元、务实、新潮等特点,同时也出现了政治功利性、学习浮躁化、消费奢侈性等问题。这些新特点和问题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些新问题和特点,高校德育工作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德育理念;切实加强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1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0)06-0030-04

      高校德育,即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大学生生活方式,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在思想、学习、消费、娱乐等方面的状态和形式。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快速转型时期,人们的许多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调整,这其中,许多变化都可以在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得到体现。大学生虽然不是处于社会生活的中心,但由于其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因此,来自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会强烈地影响到大学生生活模式的选择,而这些都对其思想认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现象也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从大学生生活方式变化的角度来审视新时期大学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对于深化德育理论研究,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生活方式变化的特点及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这里所谈的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指自上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学习、生活、娱乐等方式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扩招以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虽然也一直在发生变化,但由于办学机制、招生规模等相对稳定,因此,在生活方式上的变化表现得并不强烈和突出。但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后,高校的办学体制、学生规模、学生层次、学习生活条件、思想观念与行为等较以前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政治活动方式由原来的高度关注、热情参与,逐渐向理智参与、功利务实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呈现出了政治态度的矛盾性、自主性和不成熟性等特点。由于受市场价值观念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的大学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时期,大学生由原来的空泛理想化的热情,转入了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关注。应该说,这种变化是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但由于大学生自身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因此,在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政治行为、政治能力等的参与实现中还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矛盾性、功利性、政治情感的波动性和易变性。比如,他们普遍关心政治,积极争取入党,但有部分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的认识发生了动摇;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高度认同,但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却存在否定性评价;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普遍认同,但对党的执政能力、反腐能力却信心不足。大学生政治观的矛盾性还表现在其观念和行为的错位。如他们唾弃别人的贪婪,却宽容自己的放纵;他们指责社会的不公,却回避自己的责任;他们赞同呼吁改革,但改革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又不能接受。又如,当代大学生无论理想还是行为都趋于务实,显示出浓厚的功利性。在进行政治评价、价值衡量的时候,总是以利益作为标尺来衡量。调查显示,在入党动机上,有64.5%选择“为个人发展获取资本”[1](P65),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入党是为了个人荣誉或就业方便为目的,体现出大学生在观察问题、处理事务时,更多地采用功利原则,而不是是非原则标准。

      (二)学习方式由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向关心职业生涯规划转化,呈现出现实性、功利性的特点。学习或受教育是现代人发展提高自己的重要生活方式,但由于受市场人才供求机制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压在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人身上的一个巨大“包袱”,这个“包袱”所带来的沉重压力也促使大学生按照能就业的标准去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突出的表现就是,认真规划自身的职业去向,围绕能就业、好就业和就好业来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等。应该说,大学生因时而动、与时俱进,对于自身的成长成才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但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过早地圈定自身的发展道路和过分追求就业的目的性,也会大大削弱大学生宽厚知识基础的积累和影响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另外,部分学生为了达到有利于自身将来就业的目的,不惜采取一些“社会手段”来达到目的。如请客送礼拉票,争取入党,热衷于竞选担任学生干部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千方百计争取各种奖励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多数学生对公平、正义、平等、诚实、守信、能力等的正确评价和认识,不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生活方式由恪守集体主义原则、强调统一的价值标准向凸显个人爱好、张扬个性空间的方向转化,呈现多样性、开放性的特点。生活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人生存状态及精神面貌的反映。大学生的价值观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了鲜明多样化的趋势。相当多的青年学生虽然肯定我们所宣传的榜样、典型的合理性,但并不是都将之作为人生的唯一楷模。他们既认同传统的价值观,也欣赏至少不排斥当代社会流行的价值观。而且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的学生,其人生价值观有明显的差别。日常生活中,他们既认同集体生活、集体纪律的重要性,也希望能留足个性的空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适应,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青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因此,在选择、判断各种价值观的时候,未免会存在鱼目混珠的情况,一些低级庸俗、非理性、甚至腐朽的价值观更容易侵袭辨别力不强的青年学生,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是非分辨和行为选择[2](P83-85)。

      (四)消费方式由伙食费为主向学习、休闲及人际交往消费并举的多元、实用和前卫方式转化,呈现消费盲目性和铺张性的特点。生活方式是通过一定的消费模式来表现的。当代大学生对传统的物质消费(吃穿住行)比重呈下降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健康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他们风华正茂,青春激情与文化理性并存,在生活方式方面不甘寂寞,强调生活质量、重视充分享受的倾向也在日益呈现。他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追求浪漫与新奇,接受变化与挑战,即使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准也在所不惜。当前,更扩展到社会和自然领域,如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这些新的消费特点和趋势一方面在有利于推动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要求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树立节俭观念、培养艰苦创业的良好作风等强化教育引导的任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