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1.06.069 1 引言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IT技术的日新月异,Internet/Intrane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加全面也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成为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之一是ERP的导入和实施。 当前,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顾客(cus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简称3C)构成了影响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三股主要力量。顾客的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差异性且在不断变化、市场从国内走向国际,无不充斥着激烈的竞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过去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商业规则、“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和以“进销存”应用为主的信息管理手段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造成企业的落伍乃至最终威胁到其生存。为了适应以3C为特征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进行管理理念上的革命,业务流程方面的重组以及管理手段上的创新。其中一场以企业物流系统(包括:MRP、MRP-Ⅱ与ERP)开发和应用为主体的管理手段的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发展到现阶段,则是ERP系统在企业内的广泛应用。ERP系统可以将企业各种管理信息(尤其是物流方面)按客观规律进行提炼与高度集成并快速处理,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协调企业的所有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同时,可以实时监控企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为企业生产运作、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大量极具参考价值的信息,从而使企业管理体系规范化,运营效率高效化,最终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2 我国企业实施ERP的历史回顾 二十多年来,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ERP的应用从无到有,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逐渐成长起来。期间,许多开发企业和应用企业都在探索信息化和ERP之路该怎样走,如何才能符合中国企业的需求与特点。1986年以前,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对什么是MRP、什么叫ERP毫无概念。直至1990年,从理论界开始,许多管理专家、物流专家和中国的企业家开始将目光投向国际先进企业,研究它们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应怎样将这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应用于中国企业,最终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期间,一些学者与企业发现了先进的物流系统对企业提升运营效率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其先进与否,则在很大程度上由其信息化程度所决定。于是,这段时间里,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引入ERP并加以应用,出现了一批试点企业。1990年到1999年间,随着理论界对ERP广泛地宣传以及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了ERP,国际上一些著名的ERP设计企业也开始积极进军中国市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观念上接纳了这一新鲜事物,更从行动上试用和购买了ERP产品。 目前,中国已有许多企业购买或使用了ERP系统,但应用效果却显示出较大的差异。为探究这种差异,以更好地为我国企业实施。ERP总结经验,本文将从回顾我国的MRP-II/ERP的应用和发展过程入手,将这一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2.1 引入期 这一阶段基本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中国企业主要是引进、实施以及部分应用了MRP-II,应用的领域也主要是局限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内(多为机床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由于受观念、技术、经验、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实施的效果比较有限,被人们称之为“三分之一成功、三分之一失败,三分之一有得有失”的阶段。 具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刚刚步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企业初步形成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但并不强烈。与此相对应,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仍属于计划经济下的指令体系,非常落后。据不完全统计,那时机械制造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大约仅为先进工业国家的几十分之一。此外,诸如设备利用率低,产品交货周期长,物料规划不合理导致库存储备资金占用大,产品质量不稳定且与市场脱节大等现象普遍存在。而市场经济下,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市场快速响应能力;同时要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地降低生产成本。为了改善这种落后状况,我国机械工业系统中的一些企业由于物料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占有重要地位,故率先从国外引进了MRP-II软件,以改善和提高其以物流管理为核心的内部运营体系。 作为MRP-II在中国应用的先驱者,它们实施过程可谓是曲折坎坷,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水土不服”。首先,存在着管理软件本身的技术问题。从硬件设施方面而言,当时引进的国外软件大都是运行在大、中型计算机上,基本上属于相对封闭的专用系统,操作复杂,开放程度低、兼容性和通用性都比较差;同时,设备体积比较庞大;更糟的是,引进的国外软件并没有实施“本土化”的转化与改造,而完成这一工作又需要大量投入,造成最终的使用成本高昂,耗资巨大。此外,相应配套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并没有跟上,因而系统性能的提升空间很小。 其次,存在着思想观念上的认知障碍。当时企业的高管大都对这种革新缺乏应有的的重视,只是单纯地将其视作为一项普通的技术革新。尽管如此,由于该系统在物流组织上体现出极高的准确性与极大的便捷性,仍吸引着诸如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东风汽车公司等纷纷从国外引进了MRP-II软件并加以应用,并因此切实提升了企业的效益。当然,也有的企业应用并不理想。例如,广州标致汽车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共花费了2 000多万法郎从法国引进了MRP-II系统,其最初希望能达成的目标是,能实现对全公司的订单、库存、生产、销售、人事、财务等进行统一管理与精确调配,以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益。但实施的结果却是,最终实际投入应用的部分尚达不到软件系统10%的设计功能。总体而言,这一阶段企业实施MRP-II系统所得到的效益与所花费的投资相比,与当初所设定的效果目标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