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区域来说,合适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对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要正确地制定和选择一个区域物流的发展模式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而且还是企业应该参与的工作。因为一个区域的物流发展模式的选择工作具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性质,这就可能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等的三重决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才能确保一个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得到良性循环发展。为此,建立良好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选择工作机制与调控手段,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选择的关于该区域物流产业、物流环境的总体发展战略以及与该战略配套的相关运作机制的总结,它是对整个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思路的一种高度概括。 一、影响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因素分解 不同的区域由于其资源导向、地理位置、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产业结构及布局、区际间产业的关联程度等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在区域经济总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引导下,需要选择合适的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这包括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型物流模式,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基于区域货物中转枢纽的服务型物流模式,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商贸型物流模式等,最终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知道,一个区域要成功地选择出适合本区域的物流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影响物流发展模式的关键因素和机制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才能有效地选择出正确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这是因不同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各不相同的。 (一)基于区域货物中转枢纽的服务型物流模式的影响因素分解 基于区域货物枢纽的多功能服务型的物流模式,是以区域的特殊地理位置为基础的如港口、区域物流中转中心等承担区域内外货物中转枢纽功能的物流活动聚集区,以大批量货物集散为物流活动的特征,同时提供各种如海关、商检、动植物检、卫生检疫、货代和船代、保险、保税等与物流活动相关服务的物流模式[1]。影响选择该物流模式的主要因素有(图1)。 1.国家或当地政府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物流发展促进政策和物流设施供给政策两方面。前者主要有:政府的政策倾斜与较大投资力度(如对某区域的物流枢纽定位、各种物流政策的出台,旨在营造良好的物流业发展政治氛围与政策环境)、科研机构及高等教育的重点投入等。后者主要有: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如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区域内税收优惠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如保税物流园区)等。 2.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主要考虑该区域是否是港口、交通枢纽、物流节点,是否具备作为区域货物中转枢纽的优势。港口主要是基于区域的先天优势,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等基于距离经济性、降低物流平均成本的考虑,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水路等发达的交通条件,有作为中转枢纽的能力。此外还应考虑该区域的物流对经济腹地的辐射强弱作用。 3.集疏运水平。区域货物中转枢纽一般都有较大的货运周转量,为保证快速的货运周转速度,需要一定数量的大规模、高效率的装卸、搬运设备,并能做好相应的转运衔接。此外,集疏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集疏运基础设施——铁路和公路。 图1 基于区域货物中转枢纽的服务型物流模式的影响因素分解
(二)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的影响因素分解 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是区域内围绕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链,它具有相对稳定的供应链物流关系。以此为背景所进行的区域物流业物流活动应突出供应链物流,物流活动的一体化、准时化特征。在产业链中,流量、品种、流程、流向都是相对确定的,物流活动主要强调流速,即根据订单信息流,在信息平台的支持下实现采购供应、配送、储运物流各活动的准时化[1]。影响选择该物流模式的主要因素有(图2)。 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区域内企业是否具备形成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的最基本的条件,如劳动力、资本、经济实力等。这是基于形成产业链的经济学视角来分析的[2]。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每一企业都是在研究开发、原料采购、生产、分销、营销、售后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这些活动构成一个完整价值链。而对于区域内的产业链来说,每个企业只具有产业价值链上部分环节而非全部环节的优势,因此,企业只通过在产业价值上的优势环节合作,才可求得整体收益最大化。而区域内各企业是否具有一条完整产业链所需的优势,具有可合作的前提,是选择该物流模式的基本条件。 2.物流信息质量。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涉及到准时化供应物流、准时化生产配送物流、准时化产成品储运等环节,对配送时间、数量、路线都有严格的规定,突出强调物流活动的准时化特征,因此,物流信息质量高低,关系到该模式运作的效率高低,物流信息质量的高低通过企业对物流信息满意度和物流信息传送现代化程度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