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性供应链脆弱性研究

作者简介:
杜志平(1963-),男,江苏省扬州市人,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工程等;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北京市 101149。 胡贵彦(1969-),男,湖北省襄樊市人,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现代技术、物流网络优化等;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北京市 101149。 刘永胜(1963-),男,河北省唐山市人,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风险管理等。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北京市 101149。

原文出处:
中国流通经济

内容提要:

供应链脆弱性是影响供应链运作的重要因素。文章在对国内外学者有关供应链脆弱性研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供应链集成的复杂性、运作的复杂性以及环境的复杂性,会相应地产生道德风险、市场风险和决策风险,使供应链脆弱性来源大大增加。文章提出,为降低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脆弱性,促使供应链效益正常发挥,并按组织者预期进行运作,应从加强供应链组织中的企业文化建设、在供应链运作中引入协商机制、提高供应链集成柔性、正确处理信息资源与收益关系、合理划分供应链边界等方面入手加强供应链建设。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9 期

字号: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信息的发布与获取已经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使得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非常便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相关企业通过合作,使每个企业都能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实现了供应链管理的组织形式并逐步在社会经济系统中推广应用。

      供应链是一种自组织结构,具有自组织结构的一切特征。在实际运行中,受自身结构的影响和环境的制约,完成预定任务具有不确定性,有时会中断或失效,表现为供应链的脆弱性。

      由于这种脆弱性的存在,使得一些企业管理者望而却步,在主观上不主动促使本企业与其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供应链运行模式,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而处于劣势,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非常不利。因此,本文提出供应链脆弱性研究一题,试图通过分析供应链脆弱性的来源与影响因素,提出减少脆弱性的方法,为供应链正常运行与管理提供支持。

      有关供应链脆弱性的研究,国内外一些学者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刘燕华[1]指出,脆弱性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它表明该系统、群体或个体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第二,该系统、群体或个体对外界的干扰和变化(自然的或人为的)比较敏感;第三,在外来干扰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胁迫下,该系统、群体或个体容易遭受某种程度的损失或损害,并且难以复原。

      斯文森(Svensson)[2]将脆弱性定义为:“对于某些严重干扰的暴露,来源于供应链内部的和外部的风险。”他将脆弱性分为局部的和整体的两类,局部的脆弱性是指核心企业与一级供应商之间发生的风险,而整体脆弱性则要追溯到更加上游的供应商。海伦·派克(Helen Peck)[3]分析了供应链脆弱性的驱动因素,从价值流、基础资产和设施、组织网络及环境四个层面对脆弱性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刘彦平[4]将供应链脆弱性产生的具体原因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过去的20年中,准时制(JIT)、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有效客户反应(ECR)、快速响应(QR)以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管理模式、技术和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业界的供应链管理变得愈加精益化,对时间和快速反应机制的要求愈加严格。其次,供应商管理制度的演化,也使得企业供应商数目越来越少,而供应商本身受风险影响的结果会同时影响到企业自身。再者,物流外包趋势的演进,导致供应链结构上的成员数量越来越多。三方面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固然可以提升企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但同时它们也会导致企业安全库存的减少和弹性的降低,使得企业抵抗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逐步弱化,难以有效处理那些因突发事件或不可抗力事件而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问题。这些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往往很小,但造成的后果却极其严重。

      宁钟[5]以为,供应链的复杂性带来了风险性和脆弱性,并威胁到了供应链的持续性。而影响供应链脆弱性的因素,一是当前供应链运行模式注重效率而非效力,二是供应链的全球化趋势,三是生产分销的集中化,四是外包生产日益盛行,五是供应商数量的缩减,六是需求波动,七是供应链成员间透明性与控制措施的缺乏。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供应链脆弱性始终与其风险联系在一起,它是风险的一种外在表现,即供应链风险越大,其脆弱性越高;反之,供应链风险越小,其脆弱性就越低。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供应链复杂性特征进行分析,从供应链的集成、运作、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对其风险来源进行论述,进而提出降低供应链脆弱性的方法。

      二、供应链复杂性及自组织特征分析

      供应链是以面向产品的核心企业为根节点的双向树状结构所组成的网链系统,是跨越不同企业多个职能部门的活动的有序结合,因此供应链运行具有自治性、分布性、异构性及并行性。[6]由于供应链的复合集成性,产生了大量的“涌现”现象,使供应链运作表现出非线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涌现性等复杂系统的典型特征,这些已经有学者[7]进行过详细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除此之外,供应链还具有自组织系统的典型特征,其自组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自我形成。供应链是根据市场需求,由核心企业发起,其他成员企业参与而形成的经济系统,在其产生过程中,一切皆由企业自主决定,各成员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没有任何政府强迫行为或行政干预。

      其二,自我运作。供应链运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即人力、生产、部件、工艺和计划控制系统。其运作管理的理念是使企业由原来的关注企业内部效益最大化,转向关注从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整个流程效率的最大化,供应链通过对运作的控制,实现向优化的供应链方向演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不断降低成本为目的的精益供应链运作,二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目的的敏捷供应链运作,三是兼顾成本和快捷响应的大规模定制的供应链运作。由于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体现在运作机制上有着不同的运作思想、组织和方法,因此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必须通过协调各成员企业的运作模式来实现供应链中实体(生产、物流等)与非实体(管理、信息等)的协调行动,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供应链的这一功能是由内部机制决定的,是一种自我运作的过程。

      其三,自适应。供应链的自适应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及时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如精益生产、延迟制造、虚拟库存等方法,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定期调整组织结构,把那些没有整体思想、无法协调运作的成员淘汰出去,把那些有活力、有朝气的企业吸收进来,使供应链充满竞争优势;三是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根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开发新产品,引领市场消费,并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适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