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
冯长利/李天鹏/韩玉彦,大连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冯长利(1963-),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原文出处: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内容提要:

针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难以评价的特点,基于知识资本与供应链管理理论提出了包括知识系统、结构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和竞争力资本等6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模型。最后结合1个企业案例对模型进行验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8 期

字号: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已成为第五代管理[1]。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信息和知识,而不再是仅仅依靠物质资源。依赖稀缺物质资源的生产逐步转变为依赖技术与知识的生产,企业更加注重科技与服务的创新。新产品和服务快速改变着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知识作为一种可复制、可重复利用,但边际收益不会递减的资源,已逐渐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唯一不竭动力。拥有核心的专有知识是企业形成竞争力的关键。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2],是企业扩大知识应用范围和提高知识使用率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供应商、制造商和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的直接而重要的源泉。供应链中不仅存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而且还存在以产品等为载体的知识流。市场竞争的加剧,打破了原有企业间的竞争模式,逐步形成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知识在提升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管理,尤其是上下游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供应链快速响应顾客个性需求,并对变化莫测的外部环境及时做出反映的重要保证。目前,包括丰田在内的一些大型公司已经开始实施供应链知识管理,特别是知识的共享活动。

      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知识共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没有合理准确的评价就不能及时发现项目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及时采取修正措施。另外,对绩效的评价也是对成员进行利益分配和奖惩的依据,有失公平的评价将会打击成员问进行知识共享合作的积极性。因此,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不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对企业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目前,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的研究还很少,但关于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的研究已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在国外,最早提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是学者Quitas,他提出的指标体系包括企业开发、获取和共享知识的战略政策,知识战略实施的过程,企业经营的绩效以及测试、评估与知识有关的管理活动等[3];Wiig则认为,进行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检测、推动知识的活动,进行知识活动的基础设施,创造和积累的知识资产,以及知识学习等[4];Arthur Andersen提出了包括领导意识、企业文化、技术、评估、学习行为变化等五个维度的知识管理评估工具。Edvinsson和Sullivan从知识管理过程、企业知识结构、经济收益和效率等四个维度来衡量企业知识管理的绩效[5];Stewart采用BSC法评价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建立了企业内部经营运作、外部顾客导向学习、财务利润和非财务企业成长的评价体系[6]。

      国内学者也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绩效的评价。颜光华把知识管理目标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三个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设立相适应的下级指标[7]。这种分法虽然具有很大的新颖性,能够把每个阶段分开来研究,但有时这些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同时存在的,不可能把它们严格地区分开。黄立军从外部结构(顾客盈利性、大客户比例等)、内部结构(信息技术投资额、员工周转率等)和人员竞争力(知识员工比例、知识员工资历等)三个维度进行绩效评价[8]。李长玲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外部关系和检测与评估五个维度共提出了22个指标[9]。这个指标体系还是相对比较完善的,但定量的指标较少,缺乏准确性。吴应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了包括知识存量水平、学习型组织成熟度、信息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四个维度在内的指标体系[10]。靳晓威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从平衡计分卡的角度选取了评价指标,包括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管理、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来衡量[11]。虽然学者们提出的指标包括了各个方面,但知识管理作为对软资源的管理,仅仅对结果进行评价还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到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指标。张少杰和王连芬提出的体系包括了知识管理的本体、本源和战略三个方面。本体是从知识生成、知识共享和知识利用三个知识管理过程来评价;本源是从知识的来源——知识员工和顾客知识——进行评价;战略的评价则从竞争优势、组织学习和核心能力等知识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衡量[12]。熊学兵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把企业知识管理的绩效从基本价值活动和基础价值活动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基本价值活动主要包括了知识管理的各个流程活动,基础价值活动则涵盖了支持知识管理的各个因素,如组织、文化和人力等[13]。

      徐瑞平和陈莹在对企业知识共享绩效研究中,从态度、环境和行为活动三个方面设计出15个指标[14]。这个指标体系主要是从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信任、组织结构等,没有从结果角度来考察,因此这个指标体系不很完善,达不到评价知识共享绩效的目标。李丽红等人引入知识资本理论,从知识资本所构成要素: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来分别衡量知识共享的深度、组织水平和广度。研究发现,这些分别构成了知识共享的“主力”、“场力”和“动力”,最后研究者还通过实证案例验证了所提出的指标合理性[15],这套指标体系考察了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具有很深的理论价值,同时也为他人的研究指出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李晓利等人研究了协同创新环境下客户知识共享的绩效,提出了正式交流共享和非正式交流共享两个一级指标,而正式交流共享包括了交流知识的数量和交流知识的质量两个二级指标,非正式交流共享则包括了交流的强度、广度和深度,相应的又细化为三级指标[16]。这套指标体系主要是从沟通交流的角度来评价,该评价是基于过程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并没有考虑过程中的其他部分,也没有考察到知识共享的结果。唯一提出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的是王道平等人,他们在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中提出的一级评价指标是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知识存量水平、知识管理平台的先进性、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共享效果,并提出了21个二级指标[17]。这个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知识共享过程给组织带来的知识管理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但不足之处是缺乏一些客观的财务指标等,另外也没有从知识共享给整个供应链所带来竞争力增长的角度来衡量。这个指标体系还有很大的完善余地,需要增强其可操作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