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这表明,物流产业作为现代经济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怎样实现其振兴和腾飞不仅关系到真正实现“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也构成了今后五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基础。 一、当前物流产业振兴面临的核心问题及其根源 实践证明,任何产业的振兴,无外乎必须要实现该产业的市场需求增长具有稳定性,①以及产业内产品结构的演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演进。对于物流业而言,前者构成丁该产业振兴的核心。2009年以来,在宏观经济复苏的带动下,以及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物流产业较快地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后的需求迅速萎缩、市场低迷、信心不足的状态,实现了止跌回稳,总体向好的运行态势。2010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58万亿元,根据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4%,比2009年同期加快12.4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达到30901亿元,同比增长17.8%,比2009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物流产业增加值完成12 267亿元,根据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6%,比GDP增速快3.7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快6个百分点。然而,与这些令人欣慰的成绩相比,物流产业振兴的核心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有关数据表明,物流需求规模的回升具有短期性,即受短期内经济政策刺激力度较大,但宏观经济趋好形势的稳定性尚待时日,造成了2010年二季度以来,物流需求规模增速的放缓。2010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额18.4%的可比价格增幅,要比一季度回落2.4个百分点。固然,物流业宏观运行数据的差强人意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新一轮宏观经济上升通道的形成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同时也表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状况、人才构成、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滞后状况也对物流业振兴产生着较大束缚作用。但笔者认为,一些更为深刻的问题隐藏其中,极大地影响着物流业的再次振兴,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独立性特征和对实体产业仍存在的内在依附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导致了物流业市场需求规模增长稳定性日趋复杂。 物流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独立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这有利于降低经济社会的运行成本、开辟第三利润源泉、促进就业等。但应看到,无论如何发展,物流业仍对实体产业具有内在依附性,尤其对于市场经济仍不够成熟和完善的中国,该特征更为明显。而且,为了在经济衰退时期增强其竞争力,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构造物流业与制造业,以及与其他重点领域的连接桥梁,目的在于在一定时期内构造促进物流业市场需求规模增长的内生动力。然而,正是由于桥梁和途径选择的不当或生硬,大大加剧了物流产业的独立性特征和对实体产业依附性特征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市场需求规模增长稳定性的复杂化。也就是说,物流业和实体产业的再次融合决不能是向着传统附属物特征的回归,必须探索在二者之间架设适宜的桥梁,既保持物流业的独立性特征,构造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的产业基石,又促进实体产业对物流业发展的全面支持,全面提升包括物流业和实体经济在内各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利润的稀薄弱化了产业做强的内生能力,影响了物流需求规模的拓展。 必要的利润率是产业生存和做强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物流业处于一种利润稀薄化的状态,不仅远远低于当前的新兴产业,而且低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当然,物流业的低利润率状态与其现阶段产业特征密切相关,但过低的利润率必然会损害产业做强的内生能力;因为大量物流企业不得不靠营业规模的更大扩张来保证利润额不会出现绝对下降,而无暇顾及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反过来,受制于一定时期内物流市场需求规模难以出现大幅度增长态势的影响,恶性竞争必然出现,进一步恶化产业利润率,制约了物流需求规模的拓展。 (三)政策支持困境造成产业公共投入力度弱化。 实践表明,实体产业的发展决定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反作用于实体产业。物流业属基础性产业,各类硬件设施,以及行业与技术标准、规章制度等软件设施等均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对公共投入的要求很高,但总体而言,我国对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历史欠账较大,从而弱化了各类公共投入力度,造成物流产业长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升级缓慢。 二、金融物流——架设物流产业振兴的新桥梁 金融物流是物流和金融相结合产物,主要指在供应链中,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创新服务,其内涵可进行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上的金融物流是物流企业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借助各种金融工具对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整合,并通过组织和协同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拓宽业务服务领域,同时增强对客户及供应链物流活动控制力的一系列经营活动;狭义上的金融物流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助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手段(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以实现面向客户的商品流通全过程服务。金融物流的形成主要是基于以下机理:一是通过发展金融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作为银行的代理人和客户企业的委托人而存在,能够通过将客户企业的真实信息提供给银行,有效消除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了委托代理过程中“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二是金融物流业务的开展,能够使客户的交易与货物流向都处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下,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物流服务实现有效共享,提高信息共享程度,降低信息交易成本,进而降低物流管理成本;三是通过发展金融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将物流服务(供应)链上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释放给银行、客户、供应商、销售商及物流企业本身,实现信息共享,促进资源整合,保障资金流动,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强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