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建升(1981-),男,山东安丘人,博士,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区域物流(重庆 404000)。

原文出处:
兰州商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利用1980-2007年的数据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差异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部的差异在缩小;但与此同时,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却是在不断扩大,物流业发展呈现“俱乐部趋同”现象。对物流业发展的β收敛性检验表明,物流业发展整体差异和三大地区之间物流发展差异在1996年以前呈现发散态势,而1996年以后呈现收敛状态;三大地区内部物流业发展差异呈现收敛特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7 期

字号:

      一、引言

      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一种主导力量,对提高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区域市场竞争能力,改变生产企业的布局和生产方式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用突出,因此,区域物流被喻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近些年来,伴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众多学者对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明菲(2007)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建立数量模型对区域物流与经济的互动作用机理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探讨了物流产值的增加速度与GDP的关联度[1]。江晓东等(2008)构造了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并利用2003-2005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就我国物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表明物流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物流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着跨区差异,东部地区的物流业发展经济增长效应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间的这一差异不显著[2]。杨志梁等(2009)利用中国各省1991-2007年物流发展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度数据,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物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三个区域的物流与经济增长均存在协整关系,东部地区两个变量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中、西部地区两个变量仅存在物流对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3]。张红波(2009)以长株潭地区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Logistic模型确定现代物流与地区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及假设检验,实证表明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4]。

      纵观已有文献,这些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关关系上,即物流能否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否带动物流业发展,集中在它们之间“谁是因”、“谁是果”的问题上。而对于我国区域物流发展差异问题的探讨却非常少见,那么,中国的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如何?不同省份之间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如何?是呈现收敛还是发散态势?这些问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指标选择与测算结果

      1.方法选择。传统的对区域差异变动进行分析的方法是使用可以分解的不平等指数,可分解性是评价不平等指数功用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泰尔指数(Theil)是唯一满足可分解性的一类不平等测度指标,所以本文采用泰尔指数。Theil指数又称为泰尔熵,是由Theiland等人于1967年率先提出,

      其计算公式为:

      

      Theil指数越大,区域差异越大;反之亦然。

      2.指标与数据的选取。对于区域物流发展指标的选择,由于目前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因此,我们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生产总值来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因此本文采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生产总值来表示物流业的发展。

      为了能更好地分析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选择两种地理区域概念作为分析基础:(1)以我国现有31个省级行政区作为区域经济差异格局演变分析的基本单元,它们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较好的揭示我国的区域差异;(2)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自东向西呈现阶梯状,因此,我们以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作为研究单元(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包括广西、贵州、云南、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根据资料的可得性,利用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由于西藏数据缺失严重,因此,统计分析中未包括西藏;同时,由于重庆只有1997年以来的数据,因此,将其数据加入到四川省进行分析)的人口数据和物流业产值数据,将时间跨度定为1980年至2007年,以求准确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流业区域差异的演变轨迹。1980-1998年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1999-2007年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8年各期。

      3.测算结果分析。根据公式(1)~(4),计算出1980-2007年全国各地区物流业区域总差异,东、中、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以及三大区域间的区际差异的泰尔指数值。见图1:

      

      图1 中国区域物流发展差异走势

      (1)全国各区域总差异测度分析。在1980-2007年间,我国物流业的泰尔指数总体变化较大:1980-1988年全国总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1989-2007年,呈现上升—平稳—下降走势。物流业总体差异呈现上述态势与地区经济发展最为密切。根据刘树成和张晓晶等[5]学者的分析,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在1980年以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之后不断上升,以1990年为分水岭,之后迅速扩大,在2000年以后又逐步缩小。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基本一致:1980-1999年,呈现“U”型态势;而从1999年开始,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差异逐步下降,其原因可归结为东部和中部地区内部差异的下降,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减少尤为明显,内部差异最大值为1980年的0.23,到2007年已经下降为0.03875,下降幅度为83.2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