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信任传递机制及其均衡研究

作者简介:
鄢章华/滕春贤/刘蕾,哈尔滨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鄢章华(1983-),男,四川蓬溪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等。E-mail:yanzhanghua@163.com

原文出处:
管理科学

内容提要:

良好的信任关系有助于减少企业间的谈判和摩擦次数,提升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合作效率,降低多项成本费用,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灵活性,并实现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基于此方面的考虑,以供应链信任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供应链信任关系在供应链网络中传递并逐渐达到均衡的过程。沿用信任度的概念对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信任关系进行定量刻画,通过对取值的拓展,使刻画更贴近现实;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分析并设计不同信任氛围下信任的传递机制和叠加机制,利用网络均衡理论和极限的思想建立信任均衡模型,对供应链信任均衡进行求解,并对解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信任的均衡结果与信任氛围和初始的信任状态密切相关,信任氛围对供应链信任仅起保健因素的作用,供应链信任均衡的稳定性主要受关键关系的影响。最后用算例说明和验证结论。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5 期

字号:

      1 引言

      随着商业模式逐渐由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竞争,供应链管理的观念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下,要求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活动和资源的整合,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运营成本并提升服务能力。不可否认,信息共享、活动和资源的整合对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绩效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在很多跨国公司得到验证。如P&G和HP等通过信息共享,削弱了牛鞭效应,极大降低了库存成本;Wal-Mart、Dell等利用信息共享,实现VMI,提升了供应链系统的效率等。

      信息共享对提升供应链能力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但中国很多企业还是迟迟不愿意进行信息共享,究其原因,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一个现实,要实现信息共享,必须以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为前提。在市场机制不是很健全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间没有信任甚至不信任的信任危机成为企业信息共享的主要障碍。许淑君等通过对中国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的调查发现,由于不完全信息、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造成的信任危机严重阻碍中国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1]。为此,改善中国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信任危机迫在眉睫。

      信任不仅是信息共享的基础,良好的信任关系还能实现交易成本、监督成本和控制成本的节约,减少企业间的谈判和摩擦次数,从而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2]。因此,研究供应链信任,对于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增强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相关研究评述

      2.1 信任模型

      信任的概念源于心理学,从不同的角度,对信任的理解也有所不同。Pettit认为信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源于可信度的基本信任,这也是主要的信任方式;另一种则是基于信任响应的信任,这种信任是无法在完全陌生的个体间建立起来的[3]。Paul根据现实情况,指出Pettit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缺陷,认为陌生的实体间并非无法建立信任关系。一方面,社会关系、声誉、基于第三方的信任、加入某类组织等都能说明个体具有可信度,完全陌生的个体可以据此建立信任;另一方面,基于信任响应的信任也是由于一方先信任另一方而建立起来的,完全陌生的个体间完全可能由于一方对另一方先采取信任策略而最终建立信任关系[4]。

      Abdul-Rahman等提出一个定性的信任模型,将信任分为非常值得信任、值得信任、不值得信任和非常不值得信任四个层次,该模型与传统的信任模型相比有很大的改进,更能描述客观的信任状态,但还处于定性分析的层面,未能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5]。

      Kim等将基于环境的信任与声誉结合起来,并利用第三方推荐的信任来更新实体间的信任值,能综合考虑多重信任评价准则,结合不同评价准则的权重,反映不同实体的信任偏好情况,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6];Lee等从多准则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第三方信任和声誉信息的影响,建立一个模糊信任模型[7]。Tian等针对对等网络,主张通过局部的信任信息和其他结点的推荐信息进行信任值的计算[8]。

      总的来说,目前信任关系和信任模型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间信任关系的建立过程和信任度的计算等微观层面,对于信任关系在社会网络中的传递以及信任关系的均衡等中观和宏观层面的研究还鲜见报道,但微观层面的研究也为信任传递和信任均衡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借鉴和理论参考。

      2.2 供应链信任

      一般来说,供应链中的信任可以看做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信任度越高,所具有的资产价值越大,相关企业与该企业的合作力度和广度也将越大[9]。

      对于供应链信任的基本概念,徐学军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分为能力、可靠和友善三个维度;能力维度包括获得成效的能力、计算获利的能力、能胜任某一角色的能力等,可靠维度包括忠诚、可依赖、正直、言行的一致即履行承诺等方面,友善包括关切(关注)、公正、公开等方面[10]。李辉等通过对现有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总结,进一步认为供应链伙伴关系不仅包括信任状态,还包括信任危机和处于信任与不信任的中间状态,并将其统称为非信任状态[11]。

      在研究供应链信任的作用方面,Ireland等明确指出信任对于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2];叶飞等构建信任、关系承诺、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间的关系模型,并用141家制造业企业进行实证研究,认为信任对关系承诺、信息共享和运营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3]。

      在研究影响信任关系的因素方面,温承革等定性分析团队学习与供应链能力的关系,认为通过团队学习可以培育企业间的信任关系,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能力[14];殷茗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声誉、预期合作收益、资源投入程度和转移成本对企业间信任关系的影响情况,并通过不同行业45个企业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声誉、预期合作收益、资源投入程度和转移成本对于供应链协作信任至关重要[15]。

      在研究供应链信任计算和量化方面,孙洁等针对企业间信任诊断过程中各专家对指标权重理解不一致的问题,提出多专家协商确定的方法,设计方法的实施过程,并利用实例说明方法的有效性[16]。相对于抽象的信任行为,信任程度更易于量化,也经常用于描述企业间的信任关系[17],但不同学者对信任度的内涵的理解也略有不同。戢一鸣将供应链成员企业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解释为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信任度,其取值范围为[0,1],利用信任度刻画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并研究信任度对企业决策的影响[18];Wang等在阐述供应链信任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供应链信任的因素,并用综合模糊评价法计算供应链的信任度,最后根据供应链的信任度提出供应链的预警机制[1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