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经济区域范围内,以物流服务功能配置为目标,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为基础,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服务范围,由所在区域内众多物流环节和物流运作的各组成要素在物流运作机制的综合作用下,将区际及区域内部的物流活动进行有效集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物流系统作为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系统特征,遵循社会经济系统固有的发展规律,其发展进程实质上是一个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演化过程。区域物流系统由于受到自身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的制约,也有一个突变、发展和稳定的过程,呈现出明显的S型曲线特征[1]。耗散结构理论及其方法论是研究此类复杂非线性系统演化的基础理论,因此本文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区域物流系统的演化机理与演化条件,并基于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建立了区域物流系统演化模型,总结了区域物流系统演化进程的各个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特征。 一、区域物流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 区域物流系统既有自然地理属性,也有社会经济属性,是一个综合社会、经济和自然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性[2-5]。 (一)开放性 区域物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具有开放的性质,属于开放的系统。区域物流系统具有物流服务、经济推动、区际联系等一系列功能。为了实现这些功能,系统需要从社会经济其他系统中吸取大量的物质、能量,即足够大的负熵流,以增加系统的负熵,使系统总熵减少,使区域物流系统不仅维持正常运转,而且能向更高效有序的方向演化。区域物流系统一方面接受和消耗着环境的巨大物质和能量,也以其主要产品——改变物的空间流动状态与时间停顿状态来使服务产品增值,进一步支持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二)非平衡性 区域物流系统的非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区域物流系统中运输、仓储、装卸、加工、信息处理等功能子系统发展的不均衡;(2)区域物流系统随着区域经济格局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发达地区的区域物流系统相对完善,而不发达地区的区域物流系统有待进一步发展,造成区域间物流协作存在一定难度;(3)区域物流系统在物流网络布局、物流基础设施分布、物流供给能力、技术装备、组织结构方面存在着不均衡;(4)区域物流系统中微观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企业之间不断实施兼并、重组等。 (三)非线性 一般而言,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呈现出非线性的发展过程。在区域物流系统内部,非线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区域物流系统各子系统及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正反馈倍增效应及负反馈饱和效应等非线性作用。区域物流系统与外部经济环境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区域经济的非平衡发展模式。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物流系统的供给能力一般不可能正好与经济发展对区域物流系统的需求按同一速度增长。这种发展上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给外部经济环境对区域物流系统的演化施加影响提供了条件。 (四)涨落性 区域物流系统中存在着各种涨落现象,如区域物流需求量与供给量的涨落、物流运行效率的涨落等等。物流技术的创新与扩散、物流组织制度的创新、物流政策的出台等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涨落。这些个别的、无规则的局部涨落,通过非线性机制的协调作用,使它们相互耦合放大,形成巨涨落,产生新的系统结构。例如由于物流环节之间的协作关系,一种物流环节的发展会给与之合作的物流环节带来不同程度的连带效应,要求其他环节有一个相应的协调发展。这种非线性的连带效应,将某些变化因素的微涨落波及到整个区域物流系统,形成巨涨落,使系统整体发生突变,进而跃进到更协调的、有序的新结构中去。 二、区域物流系统的演化模型 (一)序参量的选择 由于区域物流系统结构及其影响系统演化因素的复杂性,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对区域物流系统演化进行定量分析时,应略去影响系统演化的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所选择的序参量应是系统的支配变量,才能够反映出区域物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趋势。根据这一原则,通过对区域物流系统的主要变量进行分析,选取区域物流量作为支配变量来描述区域物流系统状态,外部经济条件作为系统控制参数。区域物流量是指区域物流系统所承担的物流量,是反映区域物流系统的主要状态变量。区域物流量作为区域物流系统的基础变量,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区域物流系统的运行状态与发展规模,而且能够间接反映区域物流系统的外部经济条件、区域物流系统的基础设施条件、物流市场环境等变量。 (二)区域物流系统演化模型的构建及其解析 以区域物流量为序参量建立区域物流系统演化模型,其演化方程可写成二次非线性微分形式:
为常数。 在特定的演化阶段,由于区域物流系统实际物流量x不可能无限制增长,外界环境条件总要使它发展到一定大小之后便稳定在某一水平上,这就要求方程存在使x增加和减少的双向作用机制。为此,式(1)可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