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关系演化与实证分析

作 者:
韦琦 

作者简介:
韦琦,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韦琦,广东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韦琦(1979—),女,广西鹿寨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广东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原文出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使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物流外置,促使了物流服务业的兴起。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供应链管理的实现要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是物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联动关系一般遵循物流环节分离、物流产业分离、两业集聚联动、两业扩散联动的演化路径。本文用1978~2009年的统计数据所进行的协整检验表明,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物流业发展是制造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物流业从生产制造业中逐步分离出来,成为新兴产业。发达国家的实践历程表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撑,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以下简称“两业”)的联动发展也势在必行。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统计,2009年我国工业物流总额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高达90.4%,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1]。由此可见,制造业与物流业供需关系甚紧,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的共同要求和迫切愿望。但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阻碍了物流服务需求的专业化、社会化,最终导致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服务能力并不适应制造业发展的要求,甚至成为其发展的瓶颈。结果就是,需求不足和供给不够的双重矛盾使“两业”不能进行融合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两业”之间的联动关系理解不深,没有形成有效连接的通道。因此,加强对制造业与物流业间关系的探究,将有利于促进“两业”的联动发展。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从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来看,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经济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制造与服务并不冲突,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2]。制造业外购服务的增加会带来就业的增加以及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生产服务越来越广泛全面地参与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它的角色逐渐从“润滑剂”、“生产力”转变为“推进器”[4]。二是从物流服务与生产制造的分工和联动来看,当制造业规模较小的时候,普遍采取“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组织模式,但随着规模的扩大、竞争和专业化分工的加剧,企业因为资源约束不得不将物流等业务外包,由此产生了制造、物流等活动的联系,降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交易成本、增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协同的呼声也日益高涨[5]。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联动发展的机理在于制造业企业资源配置方式[11]选择和对物流管理是自营还是外包之交易成本权衡[6]。近年来,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加强深度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动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物流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7]。三是从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实证分析来看,韩晓丽等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灰色关联模型,得出江苏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正处于协调与不协调的临界状态的结论[8];李松庆、苏开拓等同样也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没有实现有效联动的事实,进而提出促进广东“两业”的联动发展的一些建议[9];刘雪妮等从产业集群演化的角度分析制造业集群与物流产业的关系,并证实了长三角制造业集聚与物流业发展的耦合关系[10];也有一些学者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关联波及效应进行分析。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对物流业发展机制和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深入,对其对制造业的结构升级、效率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刻画得还不够,实证中深入的计量分析还比较少,缺少专门从产业关联与集聚视角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战略路径的研究。事实上,物流业与制造业关系甚密,产业关联度高。基于此,本文拟从产业关联的视角对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发展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进一步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两业”联动的机理分析与演化路径

      (一)“两业”联动的内在作用机理

      1.联动提升物流业竞争力。对提升物流业综合竞争力来讲,制造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其一,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物流业的发展。而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不言而喻的。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数据显示,我国48%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制造业。制造业的发达兴旺从整体上带动物流业的发展。其二,制造业不仅影响着物流市场份额,而且影响着物流业利润指标和效率指标。物流效率的提高、物流总成本的降低不仅来源于政策环境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创新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而先进的技术与设备都必须依赖于制造业,制造业装备、技术水平决定物流业装备、技术水平发展的程度。

      另一方面,根据“产业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过程”的产业竞争力模型[11](P296),从物流业竞争力环境的角度来看,制造业对物流业竞争力的形成也功不可没。当物流业的产值和价格发生变化时,受到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物流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与第二产业有很强的联动效应[12]。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很显然,国际竞争力不再仅仅局限于成本、资源、技术等产业环境的传统要素禀赋因素,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对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制造业与相关配套产业尤其是现代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是解决制造业物流效率低成本高这一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机制。

      2.联动实现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实现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也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而将物流业务这些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物流企业,是制造业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行业,不但要能满足制造业等物流服务需求方的要求,也要考虑整体的成本效益。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更多地采用现代化的自动化设备和信息系统来控制成本及提高物流效益,从而提高制造行业的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因此,制造业要实现供应链管理,使整个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配合和协作,必须实行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交叉融合,使物流业向制造业渗透、制造业向物流业拓展,促进“两业”的联动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