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比较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严小青(1979-),女,博士,讲师,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原文出处:
世界农业

内容提要:

农产品物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消费领域的整个流通过程以及其中的一切增值活动,涵盖了与农产品相关的生产、流通、人民生活等领域,连接了供需主体。比较中美之间的物流网络基础建设、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农产品物流信息人才素质,差距很大。以美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为标准,缩小中美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差距,刻不容缓。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物流一词最早源自20世纪初的美国。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中提出的Physical Distribution(PD)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物流概念,他指出:“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值,这种转移后来被称作实物流。”农产品物流的服务体系、运作模式、支撑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物流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美国拥有发达的农业信息流基础,发展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农业信息技术、储运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物流技术体系。美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是超市主导型,发展成熟,几乎所有农产品都通过物流模式到达消费者手中,为本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中国农产品物流取得长足发展,但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对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应引进先进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农产品物流作业的自动化、网络化。

      一、中美农产品物流网络基础建设比较

      网络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基本设施。美国农产品物流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其发达的农业信息流作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投资兴建农业信息网络。美国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来建设农业信息网以及在线应用的推广。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建成了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的农业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AGNET,它不仅覆盖了全国的46个州、加拿大的六个省,甚至还包括了美国、加拿大以外的另外七个国家和地区,连通美国农业部、15个州的农业署、36所大学和大量的农业企业。用户通过家中的电话、电视或电脑,便可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1]。

      据统计,美国90%的农场主平均拥有土地在666.67hm[2]以上,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明显,不同农产品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别在不同的州进行生产,已形成固定、高效的流通网络。每个大型农场都有专门储存、包装、分拣的设备和工厂。约有6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超市到达消费者;40%通过批发市场或者贸易的方式直接销售到零售商和贸易商。美国农产品物流一个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将其发达的农业信息流作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共享为美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2]。

      美国有近300家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商业性系统,政府定期发布农产品物流的权威信息。肯塔基州建立的全美第一个农用视频电脑系统,用户通过个人电脑,即可存取该系统大型数据库里当前市场价格、新闻和其他农业信息。美国农业部有十万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使农业统计系统对全国各农场每一块耕地所种植的农产品品种、面积、产量等情况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再由政府根据农业统计系统掌握的信息进行统计、汇总,然后定期对外发布,以指导全国的农户进行生产[3]。高度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得广大农民无论在任何时候有任何需要,都会得到及时而准确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及相关服务。

      通过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农产品物流系统为美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权威的、及时准确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一些终端设备如电话、电视或计算机等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4]。各类农业网站、信息咨询公司等服务机构为农民了解信息提供了方便的途径[5]。全国所有的农民中,能够上网的占85%,16%的农民从事网上购买业务,在所有电子商务总额中,农业占8%,在各行业中列第五位,1999年农业电子商务总额达到380亿美元[6]。农业部一项对中国1 00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信息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在中国,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只有0.18%。

      由于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信息基础设施滞后,中国涉农信息网络普及面小,信息网络不发达。虽然中国已经有农业网站6 000多家,但这些网站信息散乱、准确度不高、更新不及时、缺乏完善的信息检索功能。各类网站之间互动功能不强、农户信息素质低、利用率不高[7]。目前中国仅有0.2%的农业上网用户,大多限于查找供求信息,能够在线洽谈、交易的网站很少。据2005年末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将近11 100万网民中,乡村网民总规模为1 913.4万人,仅占乡村人口的2.6%[8],乡村网民普及率很低,而真正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更是不足1.4%,仅有的这些从事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还大多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地处偏远、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用户却很少,广大偏远地区的农产品产区与信息化相距甚远,农民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的农产品信息很少。中国涉农网站数量虽然绝对量不小,但相对于中国广阔的农村来说,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且有的网络覆盖面很小,根本延伸不到乡村,急需网络信息的广大农村几乎处于真空状态[9]。

      中国农产品物流主体获取农产品流通信息的渠道则非常有限,大多是盲目跟风,或听别人介绍,根本无法接受到农产品有关的及时准确的信息,政府在农产品流通方面所起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由于得不到关于农产品物流的准确信息,农民在实际生产、流通等环节中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物流效率。据商务部和中国农业大学调查,目前中国42%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45%农户把农产品卖给个体商贩,其物流效率低下,成本高[10]。

      同时,中国农产品物流信息设施落后,信息化起步晚,信息通信技术的制约使中国在农产品物流领域使用的信息设备比较低级,大部分信息的传递方式停留在点对点的传递上,没有实现网络化,信息传播渠道窄、共享程度低。这一方面是由于物流主体受自身教育水平所限没有更深入的信息意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农产品的主要产地都集中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农村,因而使得信息设备设施更新需要更大的投入,制约其进一步的改善。为落实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目标,政府加大对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发展的扶持力度:截至2008年底,各家基础电信企业用于“村村通”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程直接投资达到122亿元。全国98%的乡镇能上网、95%的乡镇通宽带,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实现“乡乡能上网”[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