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09年2月25日,作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唯一服务领域的产业规划,物流业搭上了调整振兴规划的末班车。作为服务业的重要分支,物流业与此前提出振兴规划的九大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把它称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前面的九大产业2008年增加值平均占GDP比重不到3.7%,而同期物流业的增加值在GDP中占比为6.6%。2008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接近90万亿元,同期中国GDP总量为31.4万亿元,也就是说,每一单位的GDP大约需要三个单位的物流量来拉动。 物流在国家、地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经济竞争力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我们的问题是:中国各地区物流业对经济的支撑能力究竟如何?近年来,这种能力是在增强还是在减弱?这对中国经济及该产业发展有何含义?本文试图通过引入物流匹配效率的概念对中国各地区物流支撑经济发展能力进行测算与评价。 目前,关于物流产业效率的研究在国内外还较少。Oum等(1992)提出了交通生产率的概念,并针对不同问题探讨了不同的测算方法;余思勤等(2004)运用扩展的Malmquist DEA方法测量了中国1990-2000年交通运输业生产率变化总量,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的运输方式,其生产率的变化量不尽相同;王亚华等(2008)在测算了中国交通行业1980-2005年间生产率变动的基础上,引入Bootstrap-DEA方法估计了技术效率变化及其置信区间,发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交通行业技术效率显著下降,2000年之后交通行业各部门的技术进步率大幅度上升,而技术效率仍然继续下降。以上研究的对象为交通运输业,均没有涉及整个物流产业的效率。 对于区域物流业效率的研究,贺竹磬等(2006)在对区域物流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物流相对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数据包络法对中国31个省市地区物流的相对有效性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物流效率地域差距明显;林坦等(2008)通过构建对数型Cobb-Douglas函数,运用随机边界(SFA)分析方法对中国27个省市2003-2006年间的物流生产率进行了测算;田刚等(2009)应用Malmquist DEA方法及1999-2006年中国30个省市地区物流业面板数据对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源、差异与变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尽管上述研究用不同的方法对区域物流效率进行了测算,但它们并未就影响物流业效率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所做的工作是:第一,基于物流产出集合,通过距离函数引入物流匹配效率的概念;第二,根据物流匹配效率取值提出“物流业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指数,并以能力指数的高低对区域进行分类,从静态和动态的比较来分析中国区域物流业发展水平及差异;第三,从基础性因素和行业内生性因素两方面考察影响物流匹配效率的可能原因。 本文结构作如下安排:第二部分给出研究方法框架;第三部分对文中变量进行界定和对数据来源及处理情况作出说明;第四部分是对物流匹配效率实证结果的分析与评价;第五部分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物流匹配效率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是全文结论及对策建议。 二、分析方法与模型的设定 物流产业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一个产业,我们可以运用经济学中的生产经济学(production economics)理论对物流业中投入与产出的技术联系进行描述和解释,即选择使用函数关系来描述物流业(或物流企业)所面对的技术可能性。比如,考虑多投入单产出的情形,生产技术可能性可以由生产函数定义为:
运用函数表达式可以很直观地表示出某行业(或企业)投入与产出的技术关系。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和局限性。首先,转移函数很可能不是光滑、连续的,这样就不能用微积分技术进行求解;其次,当处理多目标优化时,即使可以使用微积分方法,也是相当困难;最重要的是,以上生产函数的建立是基于行业内所有企业是技术有效率的假设,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即大多数企业往往是技术无效率的。因此,本文将放宽关于效率这个假设。 (一)分析方法——距离函数 Malmquist(1953)和Shephard(1953)各自提出了距离函数的概念,但直到最近二三十年,它的运用才取得显著进展。用距离函数对投入与产出关系及效率进行测度,不需指明特定的行为对象和具体的生产函数表达式。在本文的研究中,对于物流产业,由于全效率地区的生产前沿面是未知的,只能从各地区相关物流产业的样例估计出来。因此,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和较为复杂的计算。下文的分析中,将首先基于集合论的表示方法来描述物流生产技术,然后导出地区物流匹配效率的概念及物流产业的地区距离函数。 1.地区物流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