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港口物流体系化研究进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林善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 张锋,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92

原文出处:
求索

内容提要:

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集装箱技术和多式联运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港口物流体系的发展呈现出港口企业内部体系、港口—腹地物流体系、港口间物流体系、区域港口物流体系以及整体港口物流体系等五个层次。当下,国外对港口物流的体系化研究亦大致分为对港口物流的通达性研究、对港口物流的腹地研究以及港口物流的规模经济性研究等三个方面。通达性反映了港口与腹地之间交通网络等因素,并对港口物流规模经济性有促进作用;港口物流腹地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规模和地位,两者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集中化和规模经济性则是港口物流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能促进港口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港口的经济效益。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1 期

字号:

      一 港口物流的通达性研究

      交通网络要素是港口物流通达性研究的主要方面。在陆向腹地通达性方面,Taaffe等学者从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交通条件角度对港口物流进行研究,首次建立了港口运输网络发展的Taaffe模型,并对加纳和尼日利亚港口物流做了实证分析。模型中把港口的运输网络发展分为前后六个阶段:港口孤立发展阶段、腹地运输线路渗透和港口物流集中化阶段、腹地运输支线发展阶段、腹地节点出现及支线网络形成初始阶段、腹地支线网络成熟阶段、国家干线交通网络形成阶段。由于人口规模与运输网络规模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使得港口与腹地之间的运输支线网络不断得到发展,经济联系不断得到加强;同时在网络中人口和商业较为集聚的区域形成了内陆枢纽和交通节点,而那些通过运输支线与节点和内陆枢纽紧密联系的港口得到优先发展的必要条件,其腹地范围不断得到扩展,使更多的腹地货流逐渐集中至该优势港口,最终形成了区域的枢纽中心港。总体来看,这些枢纽中心港大都是由那些在较早时期就实现集装箱化的港口逐渐演变而成。与腹地市场的通达性是Hayuth提出的一个枢纽港成功发展的关键要素,因为任何一个枢纽港口都不能容纳大规模的集装箱流量,就必然要求集装箱运输与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有畅通的连接,形成一套完整的集疏运体系。Rimmer将通达性概念由陆向发展到海向,他的研究认识到了海域交通网络同样影响着港口物流的通达性程度和发展趋势。因此,对于相互竞争的港口物流而言,任何一个上述微观地理要素方面的劣势,都有可能弱化港口的整条交通运输链,从而会导致港口物流的竞争力下降。

      随着航运产业和地面运输业的发展,对港口物流通达性的研究逐渐延伸到其它相关要素。在服务质量、运输成本等方面:最早研究港口选择问题的学者之一Bardi,通过调查发现,港口物流的服务水平(反映可靠性、安全性、用户满意度、有效性、通过能力以及运输时间等方面的内容)是托运人最重要的选择要素,其次是运输成本以及其他要素。Slack研究了北美中西部与西欧之间的集装箱运输,考察影响出口商和托运人选择港口的因素。在当时,用户选择港口更多的是依靠海向和陆向的运输价格和服务质量,而不是仪依靠港口物流本身的特性。Talley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港口物流服务的空间通达性就是运输服务的空间便利性,通达性程度越高,服务的质量就越高。

      陆向和海向通达性已成为港口物流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通达程度,港口物流在竞争中就有可能失去已有的客户和现有的腹地市场。国外学者对港口物流通达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陆域的交通运输网络和海向的运输条件,以及港口自身服务质量等几个方面;并认为港口要加强内陆通达性,维持和提升自身竞争力,重点在于扩充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加强港口的集疏运功能,在现有或新辟腹地开展多式联运,重组现有运输体系,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研究港口与腹地之间的通达性,需要以运输成本为首要前提,然后综合分析其他影响因素,上述研究中大都忽略了对运输成本的深入研究。因为运输成本是为货物运输所付出的代价,包括运输的时间成本、货币成本以及其他相关成本等内容,它是影响港口区位优势的最基本因素。

      二 港口物流的腹地研究

      港口物流腹地的研究可以根据集装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集装箱物流时代的港口物流腹地研究

      20世纪50年代就对港口物流腹地开展研究的Mayer以芝加哥港口为代表,率先探讨了港口物流的陆向腹地内容。他通过分析美国五大湖地区圣劳伦斯航道的开通对芝加哥港口物流腹地范围的影响,较为明晰地揭示出交通网络在决定港口物流之间的陆向腹地竞争方面的重要性。Weigend则在陆向腹地的研究基础上,较早的对海向腹地展开研究。研究中通过对汉堡港的调研,分析了其航运网络体系、陆向腹地和海向腹地的发展现状,并总结了港口物流之间的陆向腹地与海向腹地竞争影响因素以及水上—港口—陆上的联合网络优势。另外,Weigend较早阐释了混合腹地的观点,即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决定了港口物流陆向腹地的规模,但是一个港口并不必然能辐射到其腹地的任何一部分,因为某一内陆区域可能是多个港口物流腹地的交叉地带。

      其后,国外学者针对发达国家的港口物流腹地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从不同角度丰富了这一方面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影响港口物流腹地范围的因素进行研究。如Patton对纽约、费城、巴尔迪莫和新奥尔良等美国东部四大港口的港口吞吐量分析,根据这些数据将各港口对进口和出口的腹地辐射范围做详细划分。研究中进一步证明了交通网络对腹地的重要性,即陆向腹地的交通建设尤其是铁路交通,以及港口在全球航运链中的地位对腹地起决定性的作用。Mayer则首次提出主枢纽港概念,他在研究中揭示了港口物流的规模经济性对腹地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港口物流与腹地之间的关系,如Elliott分析英国北部泰恩河港的陆向腹地和海向腹地,发现港口物流的陆向腹地与海向腹地之间有特殊共生关系。他的研究角度是将陆向腹地用一些单个节点的集合来阐释,其中包含着一系列的货品组别;海向腹地则通过分析港口和贸易区域之间的海上交通量来衡量。Kenyon则认为决定港口物流发展趋势的不只是港口区域和相近地区的经济规模以及与海外贸易区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腹地内商业、金融和体制结构的发展程度。Kenyon进一步拓展了港口物流与腹地之间的关系研究,将影响要素拓展到服务业方面,这一研究角度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在集装箱和多式联运还未出现和广泛应用的这段时期,有关港口物流腹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陆向腹地和海向腹地范围的因素分析,其中连接港口的交通网络对确定港口的陆向腹地范围有决定性作用;从腹地的发展与港口物流之间的关系来看,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腹地的经济与贸易规模,更要依赖于腹地内的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程度。然而,大多数研究只是从港口运营和腹地发展的宏观数据分析中直接得出结论,并没有在已有的条件下深入分析,如根据交通网络等因素划分港口物流腹地范围,以及腹地内的各种要素对港口物流发展的影响评价等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