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与北京民俗

作 者:

作者简介:
段天顺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

原文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2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6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明、清时期,尤其在晚清和民国初年,出现了大量专门描写北京民俗民风方面的竹枝词“或写阛阓之状,或操市井之谈,或抒过眼之繁华,或溯赏心之乐事”(《续都门竹枝词》序)“搜刮凤城,描摹象管”,数量之大,品类之多,可谓五彩纷呈,琳琅满目。

      比如,有写节令年俗的《灯市竹枝词》、《元夕踏灯词》、《上元竹枝词》、《燕九竹枝词》、《新年竹枝词》;有写庙会风情的《厂甸竹枝词》、《城南竹枝词》、《春游词》、《秋游词》、有写名胜风光的《三海杂咏》、《中山公园竹枝词》;有写市井百业、杂耍戏曲的《北京岁时杂咏》、《天桥即事》、《百戏竹枝词》。还有综合各门类的竹枝词,比如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杨米人《都门竹枝词》一百首。嘉庆年间成书的《都门竹枝词》(佚名)八十首,分为街市、服用、时尚、饮食、市井、名胜、游览、总结十二门类。清道光年间出版的杨静亭《都门杂咏》分为十个门类,计有风俗门、对联门、翰墨门、古迹门、技艺门、时尚门、服用门、食品门、市缠门、词场门。这些门类,大体可以概括北京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此外,也有“借眼前之闻见,抒胸际之牢愁”的《慷慨竹枝词》,有记述北京历史事迹的《都门纪变百咏》等等。

      北京竹枝词涉猎到如此广泛的社会生活,笔者认为和这种诗体的艺术特色有直接关系。作为由民歌演变过来的竹枝词,与其它诗体比较起来有鲜明的特点:一是语言流畅,通俗易懂,重自然、少雕饰;二是反映市民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京味”很浓;三是长于叙事,妙用比兴,风趣幽默,俏写真实,一首好的竹枝词往往俏语联珠,于风趣中见神韵,于诙谐中见美刺,于细微处写真实,“体虽俳而情则正,词虽俚而意则深”;四是格律较宽,极少“八股”气。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晚清竹枝词的兴起,实为对格律诗的一种冲击,为其后诗歌变革之先声。概括地说,竹枝词可以归纳为“四易”:易懂、易学、易写、易流传。

      正因为如此,这种诗体在表现社会生活、民俗民风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拥有广大的写作队伍,上至达官,下至小吏,尤其广大中、小文人,都能够信手拈来,通过竹枝词把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同身受,真实而生动地再现出来。因此,尽管竹枝词不是当时的诗歌主流,却能在民俗文化领域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成为民俗文化中绚丽的奇葩,体现出重要的人文价值。竹枝词珍藏的大量北京民俗文化史料,已成为民俗学家们收藏、开掘和研究的宝库。

      (二)

      竹枝词对于北京的节令民俗有大量记载。就以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来说,这个节日早年称上元节,是北京节令中最热闹的一个节日。组织灯市观灯,“正月十五逛花灯”,是元宵节传统民俗活动。正月十五前后,北京的一些主要繁华街道张灯结彩,红红绿绿,奇巧瑰丽,装饰得十分漂亮。到了晚间,倾城男女拥向这些繁华街道观灯。“今宵闲煞团团月,多少游人只看灯”。灯市是什么景况呢?

      明代有一首竹权词是这样描写的:

      “大道朱楼锦秀围,歌中万户绕春辉。楼前火树嶙峋照,化做红云片片飞。”

      清代的一首竹枝词写道:

      “灯棚十里夜光斜,一半琉丝一半纱;自是燕山春色早,天寒正月放梨花。”

      说起北京的灯市,明代最热闹的地方是东华门以东的灯市大街,即今灯市口。那时两侧都是崇楼彩阁,居住的是“勋家、戚家、官家、豪右的眷属”。每年正月从初八至十七举办元宵节灯市,届时百官也放假十天,每晚“灯张乐作、烟火施放”,非常热闹。清初至中叶,灯市南移至前门外的灵佑官,有诗道:“东华旧市名空在,灵佑宫前另结棚。”“灵佑宫前骑似麻,春灯簇簇斗繁华。”“正阳门外鱼龙盛,火树粘天照走桥”。晚清时期灯市以琉璃厂最盛。“琉璃厂起东西局,奇巧光华几万重。”“琉璃厂东闻踏歌,琉璃厂西纷绮罗。”清符曾《上元竹枝词》写道:“珠珞流苏照宝灯,星球佳制出时兴。游人竞集琉璃厂,巧样争夸见未曾”。

      有些竹枝词通过对灯市出现的典型情节的描绘来烘托出节日的热闹景象。

      例如:旧时北京有一种习俗,在元宵节期间妇女们都要穿白绫衫结队“宵行”,俗叫“走桥”。传说这样可以在一年内消除百病。有诗说:“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三盅水。”所以每至元宵节,倾城妇女都出来在街上走串观灯,以至许多妇女把头上的金钗玉簪都丢失了。有一首竹枝词就写了灯市将散,扫街的人拾拣妇女们丢下的头饰的情节称:“坊坊曲曲月微微,走过三桥百病稀。是处扫街人不散,沙中拾得翠翘归”(清文昭《踏灯竹枝词》)。还有一首竹枝词是写上元之夜已更深夜阑了,青年男女们仍然玩兴很浓:“腰鼓声喧雨点捶,朱衣画裤斗新奇。月明归路嫌萧索,更看玩童颠幕儿”(蒋仁锡《燕京上元竹枝词》)。“颠幕儿”是儿童们一种掷制钱的游戏,玩时用手颠,得面者负,得字者(有光绪通宝等字)胜。这首诗生动地反映出灯市散了,依然有很多人余兴犹存,孩子们不肯回家,还在玩他们的游戏。

      元宵节的花灯,在制作上很讲究。明清时期以米家灯最有名。据说,米家灯是从明末米万钟的米家园(又称勺园)传下来的。明蒋一揆的《长安客话》称:米万钟的勺园(今北京大学校园内)“绘园景为灯,丘壑亭台、纤细具备,都人士又诧为奇,啧啧称米家灯。”后来,米家灯的制作越来越精巧,样式新颖,极受欢迎。“涂红抹绿浑闲事,时样偏宜出米家。”“愈变愈奇工愈巧,料丝图画更新兴。”有一首《上元词》对米家灯写得十分传神,“裁纨剪彩贴银纱,灯市争传出米家。花似乍开莺似语,十分春色到京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