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机制及跨文化应对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志明,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北京团市委;龚波,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北京团市委

原文出处:
北京教育:德育版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系统过程,其思想文化价值出场与青年大学生政治文化形成对接;而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有效传播需要理性的传播机制,包括传播中的出场路径、传播过程及要素结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及“意见领袖”作用等问题。在传播过程中,全球化境遇所诉求的跨文化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1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本文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命题时,一个根本的价值起点是:让马克思主义掌握青年大学生(群众),让青年大学生(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反观发轫于“主义与问题”之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时,不管把“中国化”理解为一种过程也好,一种路径也好,一种动因也好,一种文化成果也罢,马克思主义要真正掌握青年大学生并主动为青年大学生掌握,必须通过信息传播,必须在传播中科学建构意识形态,并赋予青年大学生主体显性的文化价值,本文即尝试性地对此过程进行理性探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文化价值出场与青年大学生政治文化对接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其力量和生命就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的就是一条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这条道路我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中国化”必须有两个基本意义:一是它要有中国特色的表现形式;二是它的内容必须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为一种思想理论成果,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形态和思想理论体系,其内隐地渗透着思想文化价值观和政治信仰观。在中国化价值认同体系构建中,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的现实情境是: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社会矛盾不仅存在于经济和政治领域,而且更突出地存在于思想文化领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语境中不断重新出场、与时俱进的过程。随着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等“改变世界”实践主体的不断转换,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化进程中的出场不仅“与时俱进”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也唤醒了学界在认识上“方法论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能动创新和主体转换。于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文化价值如何出场的关键节点上,当代青年大学生政治文化与之形成了主体上的内在对接。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文化是人们参与现实政治生活过程的经验积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一方面,它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将现实政治生活通过观念的方式保留下来,并随着政治生活的变化和政治制度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它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又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

      在青年大学生政治文化的认知性成分中,对于当前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认识,构成了他们对政治体系、政治理念进行判断以及选择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基础;在青年大学生政治文化的情感性成分中,包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而青年大学生政治文化的评价性成分则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和政治信念进行价值判断,包括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评价的心理过程。大学生从认知到情感以及评价,都是通过接受党团教育、学习政治教材知识、接受父辈关于家庭变迁等言传身教形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一种现实的文化价值认同体系,并折射在价值选择中。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文化价值出场,对接了青年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内容体系和价值判断,其中必少不了一个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以及价值接纳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机制分析:出场路径、传播过程、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及“意见领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机制主要强调的是传播的出场路径、过程、动力系统和工作机制等,而不是简单的信息传播本身的自圆其说。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的出场路径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路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向度:‘对话’、‘问题’和‘方法’构成的不同出场路径”[2]。这对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过程富有启发性。

      首先,由“对话”构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场路径提示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是一场广泛而又深入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对话”革命,这是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具体方式。其对话的根本旨趣在于阐明“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是“何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如何回到马克思”,这些问题对青年大学生价值和信仰非常重要。

      其次,由“问题”构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场路径回应了当代青年大学生急切关心的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要传播深化,他们自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简单推延,而是以“中国问题”为焦点,以“中国话题”为叙说要点,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和世界性品质。

      再次,由“方法”构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场路径赋予了当代青年大学生接纳马克思主义鲜活思想精髓的理论勇气:建构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方法论问题依然是本质性问题,因为方法论是建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规定与原则尺度。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发展进程的见证者之一,在理解马克思主义鲜活的理论创新过程中应有客观主见不能混淆视听,要把中国化的艰辛过程放逐在更大的时空环境中去考量和检验:只有在整体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方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路线,按照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精神,方能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要旨,才能真正辨明各种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各种方法论棱镜中的马克思主义形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