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生子女研究:记录社会变迁中的一代人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小璐(1979- ),女,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讲师,博士;风笑天,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风笑天教授作为第一批介入这一领域的学者,追随着一代独生子女成长的轨迹,已经在这一领域中持续开展了二十多年的研究。他的研究涉及独生子女的教育、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发展、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障等诸多方面,得出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结论。他特别指出,针对伴随社会变迁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我们需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以多学科的分析框架和实证研究方法来考察他们自身的发展、考察与他们的家庭及其与整个中国社会有关的诸多问题。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1 年 12 期

字号:

      王小璐(以下简称王):风老师,您好!作为学生来对您进行访谈,一时竟不知从何谈起,不过我注意到自您1990年取得北大社会学博士学位以来,已经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从数量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独生子女研究、社会研究方法研究以及其他家庭、人口方面的研究。这是不是也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您主要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呢?

      风笑天(以下简称风):的确是这样。前段时间我也对自己已做的研究作了一些整理,发现我在这三个主题方面所发表的论文基本上是各占1/3。关注独生子女是因为我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其后我也一直注意观察独生子女的发展;关注社会研究方法是因为我在教学和研究中经常涉及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探讨,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而其他的如生活质量、三峡移民等研究则是这两个大的领域之外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些较为分散的研究主题。

      王:这样说来,是否可以理解为独生子女研究是您研究工作中最为连续的主线?能否介绍一下您最初开始独生子女研究的缘由是什么?

      风: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对独生子女的关注要从我的博士论文选题说起,我的博士生导师是袁方先生,当时他对我说独生子女是个值得研究的主题,你就研究独生子女吧。事实上,独生子女的确值得研究。我曾经在后来的文章中写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发生了两件重大的历史事件:一是改革开放,二是人口控制。在这两者共同的背景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特别是其中的独生子女们,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国人都不曾有过的成长经历。我们既不能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要求、评价他们,也很难用过去的经验来预测他们所要经历的成长之路,而是只能通过实证的研究去发现。

      但当时国内对独生子女有限的一些研究,多以教育学和心理学视角为主,基本上都是在微观层面探讨“独生子女有何特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什么差别、如何搞好独生子女的教育”,还没有扩展到与独生子女现象密切相关的社会大背景中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所存在的缺陷。而在西方,虽然也有学者对独生子女展开了研究,但他们往往是将独生子女作为特殊儿童甚至是问题儿童来看待的,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的健康问题、智力问题、性格特征和社交生活等方面。

      因此,综合上面所述的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以及当时的研究状况,我认为我可以也应该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独生子女加以研究,可以说是历史把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社会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王:我们知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独生子女被大家戏称为“小皇帝”“小太阳”,认为他们是有问题的儿童。您对此是怎样看的呢?

      风:所谓的“小皇帝”“小太阳”主要指的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认为独生子女家长(包括父母和祖辈)在日常生活中溺爱孩子的现象,以及在智力发展上望子成龙、拔苗助长、期望过高的现象。它既涉及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也影响到独生子女的学校教育。

      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谈谈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点。因为认识和了解独生子女家庭的状况和特征,是我们理解独生子女与社会之间种种关系和种种独生子女现象的前提。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对湖北五个市镇(武汉、黄石、沙市、仙桃、云梦)的15所小学1342名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时中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80%左右都是仅有父母子女两代人组成的三口之家,且与其祖辈家庭保持着单独居住、频繁往来、同地而处、分而不离的关系。独生子女家庭的中心出现了向子女倾斜和转移的趋势,一方面,孩子自一出生开始就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中心;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的生活消费明显偏重于子女。

      毫无疑问,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家庭生活方式的这些变化也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产生了一些新的影响。首先,父母的家庭角色从抚育者和教养者向教师、合作者和大伙伴等角色转移,亲子关系更趋紧密和平等。就小学教师而言,他们也普遍感到自己的角色、职责、任务和工作发生了改变。比如,与独生子女家长的角色中增加了教师角色成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学教师的角色内涵中增加了家长角色的成分,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师不光要管理和教育学生在校的行为和表现,常常还要管理和教育学生在家中的行为和表现;不光要管理和教育学生,常常还要管理和教育家长。在与学校及教师的沟通上,家长也较之以前更为主动了。还有,在学校教育方面,针对学生的兴趣班和业余班以及针对家长的家长学校应运而生。

      但是,这些家庭及教育的变化并不能说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存在更多的问题。我在对湖北五市镇的调查中,请家长对反映学生性格的十个方面进行了评价,以测定独生子女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同时,我也将这种评价与非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子女的评价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父母眼中的独生子女并不具有比非独生子女更差的形象,他们无论是在性格特征、行为习惯方面,还是在学习、思想道德和身体健康方面,都与非独生子女相差无几,其中许多方面(如学习和思想品德)还明显优于后者。所以,对于独生子女的各种消极看法,我是持反对意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