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化技术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关系,而且经济社会越发展,互联网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就越大。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中,信息技术与现实社会诸要素相互嵌入,形成新的运作形态。网络与经济密切结合孕育出网络经济,网络与文化无缝对接催生网络文化,网络与政府管理、公共参与、政治表达等相联系,形成新的政治运作形态——“网络政治”——这也是当代政治与传统政治的重大区别之一。其实早在1983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预测与前提》一书中就认为,一个新社会的迅速崛起,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与信息有关的各种政治问题上,从而产生“信息政治学”。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形态不断向高级形态演化的,传统国家也在向现代国家转型,但是这种演化和转型是漫长的、渐进的。其动力源在哪里?是政党、国家,还是企业、社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进步最根本的动力还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在于科技革命的推动。互联网作为现代科技,一经出现,就加速了国家与社会的现代性转型进程。尤其是网络政治的兴起,成为网络作用于社会转型的重要路径。由于各种网络行为的参与者以青年居多,因此,网络政治的生成有利于青年政治意愿的表达,而青年政治意愿的表达又推动着网络政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网络信息的传播、网络民意的表达十分重视。作为执政党青年组织的中国共青团,在网络政治的发展中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一、网络政治的生成逻辑:技术、制度与大众化 20世纪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之一,就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把许多计算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互联网,而且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无孔不入。没有互联网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网络政治的产生。而没有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就不可能有网络政治的发展。信息技术是网络政治产生的前提条件,政治民主化是网络政治发展的外在助力,而互联网的大众化则是网络政治运作的重要基础。由此,对网络政治的生成因素可作如下分析: 第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为网络政治的形成创造了广阔场域。20世纪90年代后期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的娱乐、购物、媒介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与此同时,网络用户也要求更多地表达自己对公共事务、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意见。从政治的本质上看,政党、政府单方面的宣传和信息发布,只是政治的独角戏,社会要实现善治还需要民众的互动和呼应。2000年,中国互联网的访问速率由每秒不足10兆比特提高到100兆比特,网络用户获取信息及相互沟通更加快捷,信息传递的加速使网络效应成倍放大。2005年,互联网由web1.0时代进入到web2.0时代,即博客大众化,各类web2.0网站大量涌现。用户不再需要从某一特定的网络中心获得信息再传播给相关用户,而是每个用户都成了信息制造中心,拥有更多点对点传递信息的渠道。信息技术的提升在加速社会信息水平扩散能力的同时,也加剧了权力的分散化趋势,公众使用网络诉诸表达权,不受现实世俗的局限,可以更加直接、全面、快捷地把自己的意愿向外界传达,从而形成一种“参与式架构”。因此,有研究者就将网络政治理解为民间与官方在网络上的互动过程。 第二,中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为网络政治的发展营造了社会氛围。没有执政党的认同与支持,网络政治的发展将十分艰难。1945年7月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向毛泽东提出了“历史周期率”问题。一个集团、一个政党,执政日久,必生懈怠。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对此保持着高度警醒,把不断完善民主参与制度作为重要的政治安排。在此背景下,互联网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社会的认同,被视为公民政治意愿表达的新技术、新手段、新路径。1995年5月人民网开通“强烈抗议北约暴行的BBS论坛”,1999年我国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2006年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近年来,国家高层领导对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重视①,要求各级政府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参与互联网发展,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创办于2006年的《地方领导留言板》为全国60多位书记省长,近千位副省、地市级党政正职官员,及1000多位县委书记分别开通专属留言页面,供网友随时随地以留言方式向各地各级领导干部反映情况和问题。2008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作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的重要论断。2009年1月,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人民网主办的《网络舆情》正式出刊,旨在帮领导干部读网。所有这些,共同形成了有利于网络政治成长与发展的社会氛围。尽管网络民意能否直接引导公共政策是需要讨论的,但谁也无法否定网络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增至天量的网络用户构成了网络政治运作的网络社会基础。民主政治不论采用哪种形式,关键都在于广大民众的参与。一种政治运作模式的形成,需要相当规模人群政治意愿的表达习惯来支撑。1997年10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对中国互联网使用的第1次调查显示,中国网民总数为62万人,而且绝大多数在城市。而2010年6月的第26次调查,网民总数已达4.2亿人,其中10至29岁网民比例达到58%,②网络用户遍布城乡。即使通过网络表达政治意愿的青年网民只有1/2,也有上亿人的天量。同时,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人们的个体利益意识不断觉醒,要求自由、平等、竞争的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表达力、政治认同力和政治自治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参与素质大幅度提升,要求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大大增强。而网络导致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的重新调整,使后工业文明时期个人自主性逐渐成长,个人能力与活力得以在网络的空间集中释放。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91.6%的被调查人员不超过40岁),92.4%的人上过微博,其中45.3%的人“经常上”。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