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青少年诚信观发展现状研究 李德显/傅维利/刘磊/王丹 我国儿童、青少年在诚实和守信这两个道德品质的对己、对他两范畴上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性。学生在诚实品质方面,对自己要求高对其他人不关注;在守信品质方面,对他人要求高,而对自己要求低。在诚信对象选择上,具有亲情的亲疏程度选择个人诚信对象的倾向性。这也是学校诚信教育过程中存在重私德、轻公德现象的又一个例证。它说明当前儿童、青少年还没有把诚信作为协调整个社会人际行为的普遍性道德规范,这一现象既也反映出当前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要求“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无奈,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营造一种诚信的社会环境对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重要性。 原载《教育科学》(大连),2011.2.1~7 医疗保障制度中青年群体议题 ——美国医改的启示 吴伟东 青年人口的缺席是美国原有制度安排的后果之一,也作为当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导致了美国医疗保障费用的过度增长。如何将这庞大的年龄群体纳入到制度的覆盖范围里面,是美国医改法案重点内容之一。医改法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1.强化家庭系对青年的支持,医改法案提高家庭成员受援助者的年龄范围,并放松相关的资格条件,使青年在年满26岁之前仍可以继续覆盖在父母的家庭医疗保险计划当中。家庭成员受援助者的年龄范围的提高,在全国的范围内使26岁以下的青年人可以有机会去进入商业的家庭医疗保险计划。2.强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青年雇员的支持,这当中主要是采取了税收抵免的措施,抵免数额将会随着企业雇员人数和人均年工资的增加而逐步减少。3.增加弱势群体的就医机会和能力,包括参保人员得到免费的预防性医疗服务,政府向低收入青年提供专项的财政补贴,医疗费用的报销方面提供专项补贴。 原载《中国青年研究》(京),2011.4.100~105 青年农民工婚恋观的城市化走向 疏仁华 随着中国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青年农民工的婚恋观呈现出城市化的走向:择偶标准从“门当户对”转变为“感情品德型”;结婚目的从“生儿育女型”转变为“幸福与事业伴侣型”;择偶方式从“被动接受型”转变为“自由恋爱型”;婚前性行为从“封闭型”过渡到“开放型”;对待婚姻危机和离婚从“被动型”、“鄙视型”过渡到“理智型”、“理解型”。但也呈现出诸多的社会问题。由于二元体制所造成的社会断裂以及农民工自身的先赋性和自致性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婚姻行为时常处在传统与现代矛盾冲突的两难困惑与迷茫之中。一方面,农民工渴望美丽的爱情和现代的婚姻生活,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的羁绊和城市的阻隔,尤其是“边缘人”的身份地位很难让他们立足城市。 原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9~64 “宅”族体育文化现象的调查与应对 ——空间社会学视角的解说分析 赵聪 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宅”族心理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对新兴的体育项目表现出极大热情;“宅”族人潜在喜欢体育运动,但缺乏针对其族群特点的组织与管理者;“宅”族人认识到自身身心健康,社会交往的不足,并有意识地进行防范;影响“宅”族人群体育文化发展的空间社会学因素有城市空间分异与社会隔离,公共空间景观化、营利性与免费社会性活动场所减少,虚拟化的社会空间的出现和社会互动摆脱地域限制等;发展“宅”族人群体育文化具有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网络成瘾和增加“宅”经济的发展等社会效应;改善“宅”族体育文化的方法有增加“宅”族体育指导人员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建设人性化的城市自然空间,便于“宅”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减少体育场馆的收费项目,减轻“宅”人的体育锻炼的经济压力。 原载《当代青年研究》(沪),2011.4.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