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堕距与青年职业女性角色冲突原因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雪云,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女性群体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承载着更多的身心压力,家庭与社会角色的冲突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本文借助文化堕距这一视角,着力剖析制度话语对青年职业女性的角色定位、日常话语对青年职业女性的角色期待以及二者之间在不同时期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当下青年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社会根源。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1 年 08 期

字号: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1]。当扮演者的行为符合了社会的要求与期待,其所扮演的角色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反之,不但不为社会所认可,反而会遭受种种质疑与责难,引发角色冲突,给角色扮演者自身带来压力与焦虑。

      当下女性的角色冲突主要是表现为其家庭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冲突。青年职业女性要经历“孕期、产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所面临的角色冲突问题更为突出。

      近年来,这一问题已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对于引发女性角色冲突的社会根源,学者们大多归结为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对女性的不同定位与要求及其二者之间的“不兼容”,而对于二者之间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针对女性的作用机制则缺少更为深入细致的探究与剖析。

      美国社会学家J·罗斯·埃什尔曼于1985年出版的《家庭导论》一书中曾经提出:“文化因素的力量在我们理解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社会化时占有压倒的优势。”他的这一洞见为本文性别角色的分析指引了总体的方向,而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对文化内部结构的剖析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视角。

      奥格本认为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变迁速度是不同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一般来说,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民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的变迁。这样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2]他将此现象称作文化堕距。

      正是由于文化堕距现象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无形中被置于不同的话语空间。在职场中,制度话语占据主导地位,它从正式制度的角度表达着对于女性的职业角色期待;而民德、民俗等传统价值观念则更多地渗透于繁琐细致的日常生活,并通过更为密集的非正式制度传达着社会对于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与定位。因此,追本溯源,历时性地考察制度话语与日常话语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明确地感知当下女性角色冲突的深层原因,更为清晰地体认青年职业女性面临的困惑及其产生的社会因由。

      一、传统社会:制度话语与日常话语的互构与女性角色的家庭定位

      现有的考古发现表明,母系氏族时家庭与社会组织是合而为一的,男女之间是平等的。西周时随着父权制的建立,男尊女卑的社会定位、男女不同的社会分工及其活动的不同领域才有了明确的制度性的严格划分。男人活动的主要领域在外,是被称为公领域的社会大舞台,而女人活动的主要领域在内,是被称为私领域的家庭小舞台。“男子主四方之事,女子主一室之事;至四方之事,顶冠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女子主一室之事,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日之计,只不过饔飧井臼,终生之计,只不过生男育女。”[3]

      男女根据社会的不同定位,在不同领域内扮演着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相比于家庭小舞台,社会大舞台上的角色更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被认为是更有价值的角色。这样,男尊女卑的性别等级秩序得以建构和确立。这一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性别制度为以后长达三千年的后世设置了性别制度的基调[5]。考察中国三千年的性别秩序,尽管制度话语在不同时期对女性的要求存在具体条文上的差异,(如:从强调社会普适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到专对妇女群体的“三从四德”,再到对妇女贞操节烈的大力颂扬等等。)但其制约女性、凸显男尊女卑的精神内核一以贯之。不仅如此,从制度设置的总体发展脉络来看,其历经累积与整合,内容相互映照,日趋系统化。虽然,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的不同时段,也有过男女平等的呼声,但这声音大多淹没在主流话语的强大声势里。在我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下,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家与国高度一体化。制度话语中有关男女角色的这一定位,借助伦理观念、道德激励、审美诱导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构建为一套有关性别的规则及常识性知识体系:男人是天,女人是地;男人天生强大有力,女人天生温柔顺从;男人象征权威命令,女人应当听命服从;妻妾成群是男人的特权,女人只有贞洁专一才可能得到尊重……

      日常话语中的性别规范如此细致缜密地规定着女性的进退行止,宰制着女性的生活世界,并与制度话语遥相呼应,相互强化。性别的制度规范因日常话语的配合而内化为隐含于生活细节中的巨大力量,而日常话语也因为与制度话语的契合获得了更为顽强的延续力。制度话语与日常话语在这一过程中相互转化并相互强化,在二者这一互动互构的过程中,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得以生产、再生产。制度话语与日常话语之间的这一互动模式长久地将女性角色定位于家庭,职场之于女性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二、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制度话语对日常话语的遮蔽与女性社会角色的凸显

      制度话语与日常话语互构、契合的历史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出现了急剧变化。

      建国后,女性尤其是女工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享受着史无前例的优先待遇。这一时期有关女性地位的制度话语强调“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5]。与此呼应,一系列体现男女平等的具体政策法规纷纷出台,主张婚姻自由、男女同工同酬、妇女选举与参政等等。女性的角色扮演从家庭小舞台迅速扩展到社会大舞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