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赋能行动研究框架

作 者:
苏娜 

作者简介:
苏娜 伦敦大学 博士生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

青少年时期对每个人都具有特别的意义。青少年完全能够成为构建更加美好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弥足珍贵的资源。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他们很可能就发挥不出自己的潜力,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的负担。在已有的文献研究中,尽管有少数研究者对青少年的看法是积极而乐观的,认为他们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观点也被边缘化了。有必要确立一个新的研究框架,以纠正和弥补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偏见和缺点。对新的研究框架来说,“道德赋能”的概念是一个关键因素。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1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1)04-0056-06

      “公民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提法,涵盖培养青少年的品质、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的各种方法和途径。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公民教育都应该整合“知识、态度、道德准则与价值观,因而道德教育就成了公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①。正是基于对公民教育的这种宽泛的理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启动了道德赋能研究项目,并初步确定了青少年道德赋能的研究框架。笔者有幸参与了这个项目。

      青少年的概念

      本文把12至15岁之间的年青人称为“青少年”。青少年构成了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特殊但很少被人们理解的群体。青少年时期对于每个人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是一个人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虽然人们对青春期的认识充斥着消极的态度,但青少年完全能够成为在构建更加美好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弥足珍贵的资源。

      每个人在童年和青年时期都需要引导。但当年青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需要做出前所未有的选择时,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他们很可能就发挥不出自己的潜力,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的负担。他们一方面已经摆脱了童年时代对大人的依赖;另一方面又还未长成独立的成年人,很多青年人因而感到极度孤独。大部分青少年只和与自己一样困惑的同龄人交往,做出的决定往往不理智,从而导致有害甚至致命的后果。②

      青少年时期,人的身体、智力和情感都在发生迅速的变化。在这一成长阶段,其身体机能和情绪上的变化是互相关联的。青少年在为自己的身体拥有了新的力量而感到振奋的同时,他们的内心又伴随着尴尬、敏感和焦虑等情绪。这些复杂的情绪可能会使他们的行为充满矛盾。他们表面上很害羞,但有时候又显得善于交际;希望独处,同时又喜欢被人关注;有时勇气可嘉,遇事则畏手畏脚。一种新的意识会在青少年时期慢慢地形成。这种新的意识是青少年通过反思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以及反思自己和同龄人与成人的关系而逐步形成的,对每个青少年来说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的内涵包括了社会生活和灵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意识如果被导向利他性事业、社会改良和无私地服务社会,那么它的内涵将会变得更加丰富。

      青春期的流行观念

      粗略地检索现有关于青春期早期的研究文献之后发现,这些文献主要受到某些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把青春期看做是人生中一个困难重重的危机阶段。尽管有少数研究者对青少年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认为他们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观点也被边缘化了。而且目前的文献,特别是近些年发表的研究成果,大多把青春期说得一无是处。如,人们把危机看成青春期固有的特征之一,并普遍认为青少年必然被各种危机所困扰,这些危机与身份、观念、情感、家庭、社会关系以及与权威的互动等因素有关。特别是埃里克森(Erikson)的研究,确定了与个体人格的发展相关的各种张力,这些张力对理解青春期的概念至关重要。人们相信,上述危机导致青少年的违法和叛逆行为:“由于青春期人体机能的变化与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作为社会个体)的行为规范要求之间产生了冲突,使青春期陷入了一场危机……。”③

      青春期是一个让家长和教师都感到手足无措、非常有挑战性的动荡时期。④ 青少年耽于物质享受、轻浮、以自我为中心和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在极端的情况下,他们还打架斗殴、恃强凌弱,具有侵略性,并且表现出“反社会”、放纵性欲和自我毁灭的行为。如果只通过阅读学术期刊了解青少年状况,人们得出的典型看法将是,青少年是“精神不正常的个体,喜欢冒险,一门心思地想确定自己的身份和性别角色,仅此而已”⑤。

      大众对青春期的认识过于消极,⑥ 片面地把年青人描绘为“麻烦不断,心绪不宁,荷尔蒙分泌过于旺盛而又完全不能控制荷尔蒙冲动的一群人”。⑦ 当然,也有一些人的看法比较乐观。如,皮亚杰(Piaget)就强调指出,青少年表现出对“和日常现实生活无关的理论问题的兴趣”⑧;维果斯基(Vygotsky)则专门研究了这个年龄段认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把青春期视为一场危机的埃里克森(Erikson),不仅认识到了青春期对于个体发展的价值,还认为它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并强调指出青年在社会变革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因此,青春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再生力量,因为青年人会用他们的忠诚和干劲去捍卫那些仍然有价值的事物,同时去革命性地修正那些已经失去再生意义的事物。”⑨

      特恩布尔(Turbull)在下面这段文字中提到了青少年身上所蕴藏的变革潜力:“在青春时代,我们在很多方面就像一个中空而有生命的容器,已经完全成形却还在不断地成长,等待着有东西来填充。像容器一样,我们在这个阶段以全部的生命热情接受来自外界的事物,并将所接受的事物和我们内在的生命融为一体。作为体验模式的性意识和精神体验,跟身体的感觉与智力认识一样都是有效的体验模式;而且和一些别的理解模式一样,它们可以朝向不同的方向:既可以指向内心世界,也可以指向外部世界;既可以只用来反观个体自我,也可以由自我向外扩展进而涵盖无限大的社会自我……人可以在纯粹的理性领域完成自己的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但是只有在这些理解方式给每一种体验带来足够的强度的情况下,理性教育才能被赋予一种内在的意义,使之具有一种勃发的生命力。正是这种强烈的感受,加上生命的完整性,才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真爱、丰满而无限快乐的有机生命体,而不是一个冰冷、机械、空洞的理论概念。这就是社会转变的神奇魔方;而这个魔方就是青少年的潜力。”⑩

      当前研究范式的不足

      尽管有人不断呼吁研究者应该以一种更加平衡的视角来看待青春期,(11) 但对青春期的偏见却依然如故。大多数研究把主要得自西方工业社会的结论普遍化,坚持认为消极和破坏性是全世界青少年固有的特征。曾经有一份报告指出,最主要的青少年研究都是“由美国学者针对美国青少年开展的”,尽管美国的青少年只占“全世界青年的一小部分”。(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