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的文化体系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既有主导文化,也存在各种类型的亚文化。简单地说,亚文化是指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文化的价值体系有所不同的群体文化。中国学者胡疆锋认为,“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的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方式”。①它涵盖了亚文化的3个基本特点:同主导文化的对抗性、附属性、群体认同性。但是,这个表述并非没有缺陷。学者默多克指出:“亚文化是一个有意义的系统,是由社会结构中的特殊部分组成的群体,在它试图共同与其所在社会形势下的矛盾达成妥协的过程中而发展起来的表达方式。”②这表明,亚文化同主导文化不仅仅是对抗的,而常常通过某种妥协来实现本身的生存,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变成主导文化的一部分。亚文化有很多表现形式,而由青年人创造的亚文化体系一直是其中的重要类型,它以反叛、越轨和颠覆性为主要特征。 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其研究背景来源于这一时期欧美青年的离经叛道行为及其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但到目前为止,主要研究领域仍未超出欧美青年的范畴。实际上,青年亚文化已成为当今各国的普遍现象。研究当代伊朗的青年亚文化,会为我们打开认识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社会变化的一扇窗口。 当代伊朗青年亚文化产生于伊斯兰革命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以本文从伊朗主导文化背景出发,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当代伊朗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和表现 自伊斯兰革命以来,什叶派伊斯兰宗教文化规范了伊朗社会的总方向,是毋庸争议的主导文化。伊斯兰文化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行为必须完全遵守伊斯兰教法的规定,即是指教法中的很多禁忌和限制性条文成为人们恪守传统文化道德的标准。如必须在公共场合做祷告;禁止饮酒、抽烟、奢侈浪费、赌博、卖淫甚至听流行音乐;禁止男人穿短袖衬衫;公共场所男女必须隔离;恢复一夫多妻制;严厉禁止通奸行为。而对妇女的要求是最引人注目的:妇女的职责就是做好母亲和妻子;结婚年龄被降低,外出工作受到歧视;必须戴面纱和穿覆盖全身的长袍(Hijab),一般要求是黑色,并需要掩藏所有头发,不能化妆。霍梅尼还发动了一场主要针对文化界和教育界的“文化革命”(1980-1982年),旨在清除巴列维王朝的文化教育残余,确立伊斯兰文化的支配地位。伊斯兰文化的主导地位在两伊战争中得到强化。支撑伊朗长达8年的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的重要精神力量就是什叶派的中心思想——殉道精神。霍梅尼的个人领袖魅力也对确立和强化伊斯兰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而是否遵守伊斯兰教法也成为事关个人前途的问题,是学校录取学生和政府部门考核人员的重要依据。总之,在革命后的头十年,伊斯兰文化对伊朗社会的影响达到顶峰。 重新强调伊斯兰文化有其必要性和积极合理的一面。它是革命后伊朗建国的思想根基,具有维护政治稳定和强化民族认同的作用;而其提倡的理性化和道德化生活准则也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但是它无视这样一个现实: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在伊朗经历了长期西方式的现代化之后,政府力图将已趋多元化的社会重新整合到伊斯兰传统文化旗帜下,必然导致现代价值观念和传统的尖锐对立。伊斯兰文化提倡的单调节制的生活尤使青年人感到压抑和不满,最终促成了青年亚文化的产生。 到90年代,伊朗社会的总体环境已与80年代有较大差异,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两伊战争的结束和霍梅尼的去世标志着宗教狂热时代的结束,人们开始对过度限制的宗教规范产生反感,而向往更加自由的生活。德黑兰流传着一句名言:“人们过去在公共场合饮酒,私下里做祷告;而现在私下里饮酒,公共场合做祷告。”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伊朗国民的真实生活。(2)以拉夫桑贾尼的战后重建和哈塔米政治民主化改革为标志,伊朗政治逐渐出现的“解冻”趋势极大促进了伊朗社会思想解放的步伐。(3)新兴网络电视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接触外来文化的便捷途径。到2005年,伊朗互联网用户已经突破500万,而预计2009年约达到2 500万。④卫星电视在民间也得到推广。⑤到2006年12月,伊朗共有44个电视频道,主要由欧美国家制作。青年人是应用这些技术的主要人群,这使他们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范式,促进了他们思想的多元化。 到这一时期,社会控制相对放松,人们逐渐失去对革命原初理想的追求,转而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满足,同时革命前后出生的人逐渐成长起来。这些青年人对革命并没有多少记忆,又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年龄的躁动期,伊斯兰文化的严厉约束令他们感到厌恶。这样,一个同伊斯兰文化形成显著差别的群体文化诞生了,这就是青年亚文化。它同其他国家青年亚文化的重要不同在于其表现内容多为同宗教禁忌有关的领域。 1.重新对待宗教及其同生活的关系。 这些青年人认为,宗教应是个人的事情,不应被政治化或强制化,宗教信仰不应该妨碍人们生活世俗和自由的一面。根据199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约85%的青年人将大部分娱乐时间用于看电视上,而只有6%的人收看宗教节目;阅读书籍在青年人中的比例为58%左右,但只有8%的人对宗教类书籍感兴趣。另外,80%的青年人对宗教学者和宗教义务持漠视或反对态度,而86%的学生否认每日做祷告。⑥在传统宗教节日“阿术拉节”⑦上,一些青年人却当街跳舞。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履行在公共场合做祷告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