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影响是巨大的,它改变了人们交往方式和社会内在结构,从而对传统社会运行方式和政治组织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冲击。互联网普及使网络逻辑重构了现实社会运行逻辑,从而导致了社会权力在不同人群中发生转移。社会权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青年化社会的出现。青年化社会生成引起了政治运行逻辑开始发生变化,面对这一新的变化,作为直接以青年为工作对象的共青团首先必须予以回应,从而为政党在新的社会形态下构建有机化政治做出应有贡献。 一、权力转移与社会形态:一个分析视角 信息技术革命使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持平台,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许多行动方式,而且还因此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会对社会形态产生影响,因此,为了把握网络时代到来对我们政治和社会可能导致的后果,首先从社会形态问题研究入手,以期获得网络时代到来对社会形态可能产生的影响予以把握,从而为研究奠定基础。 1.社会形态的多维视角:基本依据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多重规定属性,因此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事物的规定属性予以把握。同样对社会形态研究也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把握,其中有三个关于社会形态划分角度在学术界中是比较受公认的:一是从生产力维度,将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社会形态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网络(信息)社会,其本质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形态变迁;二是从生产关系维度,将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社会形态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本质是社会权力在不同人群(如阶级)之间发生转移而引起社会形态变迁;三是从人的生存状态维度,将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社会形态分为人与人之间直接依附的传统社会、人与人通过物的依附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代社会以及自由人联合体的后现代社会,其本质是人的解放所带来的社会形态变化(见表1)。
2.权力转移与年龄群体:社会形态划分的一个维度 既然社会权力在不同人群中转移所引起的社会形态变迁是社会形态类型划分的一个维度,那么这种人群既可以是阶级群体,也可以是年龄群体。在农业社会条件下,土地是社会权力所依赖的基础,同时整个社会是以共同体化方式存在着,社会流动很少,知识和文化传承是以前喻方式进行的,社会权力主要掌握在自然权威的老年人手上,青年人完全依附于共同体,这时尚无青年概念,因此,农业社会也可以称为老年化社会。随着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资本和技术成为社会权力的基础,资本为了增值,不仅需要打破地域封锁,而且还要摧毁传统社会组织方式,同时,为了最大化获得资本增值以及遵循技术积累的规律,从17、18世纪起,西方国家开始普遍建立各类学校,并提出了退休的概念,由此,青年概念开始出现,青年作为后备军概念的独立主体开始生成,到了19世纪许多国家开始建立了退休制度,这就意味着,在工业社会条件下,青年人和老年人被制度化区隔在社会主流空间之外,这时社会权力掌握在中年人的手上,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工业社会称为中年化社会。在网络社会条件下,权力基础除了资本和技术之外,还增加了信息,同时互联网空间所具备的无边界和去中心化的特点,突破了工业社会中所形成的制度化区隔,使青年人和老年人得以有可能进入社会主流空间之内,但是由于网络社会条件所具有的技术和信息快速更新等特点,导致了整个社会文化和知识传播特点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的前喻和并喻方式向后喻方式转变,从而使青年人成为网络社会中的最适应者和最主动参与者,由此,社会权力开始向青年人转移。因此,我们就可以将网络社会称为青年化社会(见表2)。
3.社会形态发展与青年解放:对青年内涵的新理解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人类不断获得解放的过程,而人类解放既包含有人的解放,也包括政治解放。上述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青年的发展,在农业社会条件下,老年人处于支配地位,青年人依附于共同体,作为年龄群体的青年人,并不作为独立群体存在,青年人并没有什么发言权。在工业社会条件下,青年人虽然被作为年龄群体被制度化区隔出来,从而使青年作为开始具有主体性并以相对独立群体方式出现,但是在现实中却被区隔社会主流空间之中。虽然到了十九世纪末开始,青年人中的部分也开始拥有了投票权,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青年被区隔在政治空间之外。诚然,在每一次历史转折点上,我们总是能看到起到先锋作用的青年人的身影,但是在日常性政治和社会权力空间内,青年人总是处于被区隔的边缘化状态中。不过,相对于农业社会来说,这时青年人不论是在人的解放方面,还是在政治解放方面都有着较大的进步。随着网络社会到来,技术革命导致了虚拟空间的出现,从而使物理空间中的制度化区隔,在虚拟空间中被打破了,青年人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获得与志趣相投之人跨区域进行对话,并对感兴趣的话题即时发表观点,或通过网络结成具有行动能力的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同时,开始实现了从工业社会条件下无法参与政治和影响社会或被组织化地参与政治和影响社会的方式,向完全可以并以自主方式参与和影响政治和社会方向转变。另外,由于技术快速更新和发展,使青年人成为掌握最先进技术和技能的主力军。由此,青年人开始从传统意义上的生力军开始向兼具生力军和主力军转变。因此,在网络社会条件下,青年概念内涵获得了新的拓展。 二、走向青年化社会:网络时代的中国社会形态 上文我们从逻辑和理论方面论证了互联网的普及使权力向青年转移,从而导致青年化社会到来。那么以下将从实证层面来看网络时代到来是否也使中国进入了青年化社会。 1.中国进入网络时代:一个基本事实 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互联网开始在中国快速发展,到2000年中国进入了宽带时代。随后中国互联网普及速度就得到了迅猛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介绍:“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十分主要的支持平台和生活空间。如作为众多电子商务平台之一的淘宝网,截至2009年底就拥有注册会员1.7亿,占网民总数44.7%,占总人口数13.43%。[1]因此,中国进入网络时代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