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或80后、90后农民工)的讨论越来越吸引社会关注的目光,而作为农民工子女的进城流动儿童和在乡留守儿童,正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巨大后备军。这个庞大群体的生存和成长状况,对于今后几十年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从儿童权利角度看,则这个群体无论是进城的还是在乡的,都处于多种不利的结构之中,面临着教育、心理、健康等诸多的问题。比较流动儿童,在乡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或其中一方)不在身边,可能遇到的问题更多。 应该说,政府、研究者和媒体给予了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关注,各种调查逐渐揭示了这个群体各个层面的问题。但现有的研究也存在不少缺陷,特别是早期一些对留守儿童的调查,有某种夸大留守儿童自身问题、并且将这些不良问题归咎于父母责任的倾向。由此可能造成对留守儿童在认识上的误导,影响各种干预行动和有关政策的思路。 本研究致力于寻找、辨析留守儿童存在的真实问题。文章分两条线索: 一是对已有研究的再研究,主要是通过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经过筛选,查阅来自期刊论文中影响较大、且方法比较规范的文献,作重点解读,从中提炼出现有研究中能够反映留守儿童真实问题的主要结论;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他相关文献的分析,结合笔者的研究经历和参与的调查,①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延伸的分析。最终勾勒出农民工子女问题被认识、被问题化的背景和脉络,并从结构和资源的角度,提出留守儿童的边缘化,是由农民工“拆分式再生产”的模式,农村社会的解体,二元分割的教育体制等诸种不利的制度结构交织而成,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它加剧了其他不利结构造成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常识告诉我们,农村留守儿童应当是与农民工同时出现的群体,比流动儿童出现更早,人数更多。1995年我们在湖南5个县调查了266名已婚的外出打工者,带子女外出的仅12人(流动儿童),夫妻一方外出一方在家带子女的有196人,夫妻双方外出将子女托付给祖辈的有52人,后面的两类即后来所说的“留守儿童”。当时的调查已经涉及了与后来差不多的留守孩子的学习和心理问题。②“386199部队”③作为每个人耳熟能详的戏称,至少在90年代早期即已出现。 但在那个时期,人们的注意力还是放在农民工进城给城市等流入地带来的影响,以及进城农民工和流动子女的权益上。而在流出地,由于外出打工给农村家庭带来了一定收入,给地方带回一些资金,还洋溢着“外出一人,脱贫一户”、“返乡创业”的乐观气氛,外出的收益一定程度遮蔽了农村正在出现的问题。虽然许多的调查已经涉及农村的负面问题,比如城乡收入持续扩大和农村贫困问题,公共服务匮乏问题,“三留守”问题,农村儿童辍学和新的“读书无用论”,等等,但总体来讲,对这些问题的关心还主要局限在“农口”和“教育口”等政府部门和研究者,没有进入高层和全社会的视野。 直到2000年,原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国务院,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高层重视,国务院两次批示“要求重视问题的严重性”;④同时引爆了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大讨论。这个讨论出现在即将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中共中央十六大之前,对于这届党的大会和新一届领导层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为了达到“小康”的目标,增加农民收入成为重点问题,而外出打工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由此将农村问题与进城农民工问题联系起来。在“十六大”报告中,则第一次将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⑤ 在“三农”问题中,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是农村少年儿童失学现象趋于严重,导致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与经济因素和不断滋长的厌学情绪有关;⑥二是在当时的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成为乡镇财政和农民的沉重负担。⑦这两个问题都与教育资源和财政资源在城乡间的分配不合理直接相关。对于城乡间流动的农民工子女,他们进城难以分享城市的义务教育资源,父母往往只能将其留在农村,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特定的“留守儿童”群体。在讨论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同时,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群体也浮出水面。 2004年5月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标志着留守儿童问题正式进入政府的工作日程,成为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研究和干预“升温”的重要推力。⑧会议指出,流动、留守儿童是“三农”问题的副产品,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受制于此。⑨此番话点出了对留守儿童关注“升温”的背景。这次会议前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了几家研究机构和高校组成课题组,分别在各地调研留守儿童情况,这些调研报告成为最早、并被频繁引用的一批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⑩在此之后,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数量迅猛增长,研究的问题范围从在校教育发展到家庭教育和其他社会教育,从学习问题到心理、行为、安全、监护类型,以及留守儿童的群体特征和人口特征等等;(11)媒体的文章更是犹如井喷,其带有悲情色彩的报道特别牵动人心。经过20年的沉默,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最受关注的群体之一。 二、2002-2006:留守儿童的全景描述 (一)“问题”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研究 由于对留守儿童群体知之甚少,最初的研究集中在各种调查上。鉴于“三农”背景下,留守儿童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问题”提出的,多数的调查倾向于了解留守儿童群体的负面问题。其间媒体报道的极端案例和局部调查揭示的问题令人触目。如新华社一篇报道提到对农村小学调查结果中的一系列数字:有60%以上的“留守孩”成绩较差,相当一部分已对读书失去了兴趣;60%的“留守孩”存在心理问题,还有30%的“留守孩”直言恨自己的父母。并援引心理咨询专家的评价认为,目前农村“留守孩”中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对农村基础教育工作产生了较大冲击,给农村社会稳定埋下了诸多隐患。(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