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传统运动养生观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保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体育教学中心,北京 100089 王保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体育教学中心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民族传统体育。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树立传统运动养生观对于改善和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青少年意识到运动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培养青少年自觉锻炼的意识;增强维护自身保健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让青少年主动学习运动养生的科学理念,运用科学的养生方法进行合理的锻炼,以运动来提高青少年自身体质的健康水平,为青少年终生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传统运动养生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养生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具有长期的实践性,悠远的传统性,广泛的社会性和突出的民族性,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文化瑰宝。养生就是调养生命,生命是从人出生那一刻就开始存在的,直至生命的消亡才结束。所以,运动养生应该是在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应尽早开始的一项生命活动。青少年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将成为国家建设的核心力量和中流砥柱,肩负着建设和发展国家的重任,广大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是任何一个国家不容忽视并且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

      一、青少年体质状况及运动养生的概念

      从2006年8月的“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传出消息,经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一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速度、爆发力、柔韧性、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也不同程度的降低。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因此,探讨青少年时期这一生命发展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富有活力的阶段,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运动养生观,如何运用传统运动养生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服务,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为整个生命过程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已成为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运动养生文化在我国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经不同时期的不同养生专家不断总结和补充,给运动养生不断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和新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运动养生是指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中华民族的运动养生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调神、养精、练气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时至今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运动养生已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健身体系,为改善人们的体质健康提供了科学健身的依据。

      二、传统运动养生的核心内容及思想

      1.强调“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生命在于运动,只有运动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经典的养生及医学论述中,大都提到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比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等。古人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则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说明身体的活动能够使体内精气流通,活动是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经常进行身体活动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由此可见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运动健身是传统养生学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身体活动达到健康的目的,是中医防病和养生的重点。中医养生理论反对长时间坐卧,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说法,同时中医养生还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术数”,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如各种气功、导引、吐纳、按摩、拳术之类的运动养生健身法,以上均说明身体不运动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不难看出中医养生是非常重视锻炼,而且精于锻炼的。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认识到运动对人体健康及寿命的积极影响。这些观点都说明了“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身体不间断地运动,才能使身体健康,从而不受疾病的侵扰,才能使整个生命过程充满活力。所以,运动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应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全过程。

      2.“以和养生”是我国传统运动养生的基本核心理念

      传统运动养生中注重“以和养生”。综合传统运动养生观,我们发现传统运动养生学中有很多关于“和”的阐述,运动养生学上的劳逸适度、形神统一、阴阳平衡、动静合宜所形成的最佳状态称之为“和”。我们认为“以和养生”是我国传统运动养生的核心理念。古代养生学中提到的“和于术数”、“不妄劳作”的思想,要求正确地掌握运动养生的方法,其中就有动静兼养的含意,同时“不妄劳作”应以“形劳而不倦”为标准,要求人们生活中要劳逸结合,过度劳作,影响健康;过度安逸,同样也违背养生之道。晋代养生学专家葛洪强调“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认为劳动、运动时身体可以动摇血气、滑利关节,对健康长寿有益,但是运动太过或不及都会伤身,而且影响健康长寿。可见,传统运动养生观认为生命的存在是由矛盾着的双方所构成的,运动养生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劳逸的协调平衡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如果矛盾双方的发展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生命失去存在的条件,二者只有在一定限度内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生命在于运动,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长期实践我们认识到,采取劳逸结合、动静兼养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3.传统运动养生注重“内外双修”与“形神兼养”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指导思想是心身统一,调心在于养神,练身在于行健。“心身统一”是传统体育养生对待人体生命的整体认识观。“心全于中,形全于外”是传统运动养生对待人体生命的基本要求,“形神共养,性命双修”是传统运动养生的炼养观。我们可以看出,以西方体育为基础的运动方式多注重以肢体的运动来追求健与美的身形,从而达到改善体质健康状况的目的。传统运动养生观不仅注重“以动养形”以提高人的体质健康水平,而且更加重视对“神”的调养,形成了“形神兼养”的运动养生理念,讲求对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使人的身心全面健康,这也是中西运动养生观具有本质区别的一点。

      三、树立传统运动养生观对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

      1.运动养生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运动与体质健康的关系

      运动养生是由“运动”与“养生”两个词组合而成。“养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指“调养生命的过程”,“养”有调养、养育之意;“生”指生命的延续和生命的活力。“运动”是指人以追求长寿、健康、健美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运动养生是人们遵循生命及自然规律,以身体活动为手段提升生命活力和改善生命品质的过程。所以,运动应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全过程,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运动养生应当成为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养生对身体的健康状况的提高其实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它的特点是应该尽早开始,坚持不懈,所以运动应当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不能等到身体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或是等到年迈的时候再开始锻炼,那是亡羊补牢的做法,顶多算是运动“补生”或是“延生”。研究证实,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各项素质发育最快时期,称为“敏感发育期”,错过这个时期,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现代健身理论证明,适量运动对全身各个系统均有良好的作用,主要作用有:提高心肌工作能力,加快血液循环;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增加肺的通气和换气能力;促进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平衡自主神经调节能力,提高记忆力和大脑工作耐力;增加骨密度,促进身高增长,加强关节稳定性,提高关节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力量;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传染病的几率;加强胃肠道蠕动,有利于消化吸收。适量运动还可以改善身体成分,控制体重[1]。因此,青少年不失时机地加强运动锻炼对提高身体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经常运动和不经常运动的青少年的骨密度、骨量和瘦体重含量有显著差异,说明青春期是骨骼对运动的敏感时期,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运动时产生的肌肉牵张力是实现这种影响的主要机制[2]。河北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科技部副主任王学满认为,经常进行一定负荷的身体锻炼,使机体的各组织、各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才能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与身体形态、身体结构以及生理变化密切相关,身体素质越高,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就会越灵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