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涵及基本途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旭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建与政治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王旭丽,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建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中州学刊

内容提要:

健全人格塑造,其核心问题是人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它是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的培养。德性、创造性、幸福感高度涵盖了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是具有社会意义和积极作用的人格内涵,可以成为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容和标准,这些内涵反映了人性的本质以及生活和时代的要求。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6—0125—05

      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与理想人格塑造是政府和学术界多年来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健全人格塑造,应从娃娃抓起;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通过塑造人的理想人格这一目标来达成道德教育,已成社会的共识。但对于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内涵和标准,人们的认识还比较笼统和模糊,主要表现在人格发展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具体特征描述的多,缺乏明确、稳定的目标内核。因此本文拟对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涵、本质特征及基本途径做一初步探求。

      一、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重要而迫切

      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过,品格是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一个民族的希望和力量就在于它的青少年儿童身上集中了多少优点。现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愈益强调人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人格是素质之基,是创造之源,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有无健全人格是直接影响个体创造性发展、幸福感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未成年阶段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特别是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倡导以及对人的创造性能力的倚重,更加凸显了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深远意义。

      总体上我国未成年人的人格发展比较健全,基本人格素质是好的,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人格教育和人格发展状况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其一,创造力和品格缺陷。这是国内外很多专家早就意识到并指出的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两大显著缺陷。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指出,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① 最近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年级越高创造力却越低②。创造力低反映了想象力和自我表现、自信心和合作意识、意志力与进取精神等创造性人格特质的缺失。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学生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差,责任感、自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弱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其二,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五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在我国约3.4亿的18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6.1%—32%,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占16%—25.4%,并且有上升趋势。③ 一些孩子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人格特征和结构的不完善,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近年来,关于孩子厌学、网瘾、自杀甚至犯罪的报道屡屡出现,正是对其人格缺陷的一个印证。其三,儿童“快乐指数”随年级升高递减。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儿童因考试或学业压力而心情不好(76.2%)、郁闷(55.4%)和烦躁(54.2%),部分儿童因此睡不着(38.2%)、不想学习(25.1%)、自卑(24.5%),还有少数儿童甚至对生活绝望(9.1%)。④ 2009年,上海市对18所中小学10355人(小学生6257人,占60.4%;初中生4098人,占39.6%)的“快乐指数”调查显示,学生的快乐感受整体上反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快乐指数”越来越低。⑤

      未成年人人格缺失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环境中的许多消极因素及教育中的一些弊端。应试教育阻碍创造力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健康、个性和特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甚至被扼杀。长期以来,中小学基础教育虽然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由于应试压力,在实际上人格教育不被重视,严重缺乏对培养创造能力和健全个性的重视,轻视人的情绪、思维和情操的全面发展,忽视创造性思维训练以及独立自主、自信自强、自由自觉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忽视儿童的幸福感这种个体生命完整的生活质量的内在精神需求,忽视了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上的误区虽然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但至今并没有采取切实的矫正措施来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在人格缺失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首先需要从孩子做起,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质。造就一代新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完整而健康的现代人格,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是教育的理想和目的、实质和精髓。一代新人的健全人格塑造,重要而迫切。

      二、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涵与本质特征

      1.人格及其特质

      一般来说,人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人格通常又称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曾经指出,人的个性心理系统包括三个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亚结构。其一是个性倾向结构,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构成;其二是个性特征结构,由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成分构成;其三是自我意识结构,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心理成分构成。这说明人格是个复杂的系统。人格由很多特质要素构成,特质是指人的行为中一贯性的具有倾向性的东西。特质流派是人格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心理学家孙本文持人格特质论。他认为,在整个人格体系中,主要的人格特质有六个方面:智能的特质——智慧与才能,意志的特质——失去性及其恒久性,感情的特质——气质,应付社会环境的特质——自我表现,感受社会影响的特质——社会性,品格的特质——德性。可见,人格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类概念的综合体,人格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维度,包含着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特征,是“对人的总的、本质的描述”⑥。

      2.健全人格及其基本特性

      健全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蕴涵着做一个健康完整的人和优秀美好的人的基本要素。其基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