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10)10-0066-07 政治价值观是人们对所处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观点,是对政治理想、政治现实的基本评价和价值倾向。政治价值观既涉及人们的政治理念,又涉及对现有政治制度体制的情感和认同,以及表现出的某种政治行为。为了解当前首都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状况,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课题组围绕政治敏感、政治信念、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四个维度展开了调查研究。调研先后分三次共发放《大学生价值观调查问卷》问卷15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395份,回收率为93%,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和修正。在验证的基础上,2010年3月,按照等距抽样的原则,课题组在每个学校随机抽取4个年级、5大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待访,然后由调查人员入班调查。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19份。根据2008年北京在校大学生的性别、年级的构成比例对数据进行加权修正。加权之后的样本基本情况如下。
从上表来看,加权之后的调查样本在性别结构、年级构成上与北京大学生总体特征一致,调查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一、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现状及特点 1.政治关注视野开阔,分析视角趋于理性,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 政治关注度特指人们对政治事务的关心程度,它既包括对国际局势变化及国际交往活动的关心,也包括对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的关心。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渠道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网络新闻、网络电视、网络博客、手机报、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一起成为他们关注政治的主要信息来源。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拓宽了大学生的政治关注面,推进了该群体对现实政治问题,特别是与其切身利益相关问题的关注与参与,激发了大学生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性。 调查结果显示:有58%的学生表示“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非常关注”,29.6%学生表示“关注”。这表明,成长于“90后”的大学生身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时代背景下,同时又深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他们的政治关注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方式呈现出该时代大学生具有的新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学业竞争、就业压力等现实挑战,他们的政治理念更加自由,表达方式趋于温和。思维多元化的他们,在政治关注方面更加趋于理性而不盲从,他们依旧富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有70.1%的被调查者对“中国能成为一个发达而强大的国家”持“非常有信心”态度,22.7%的人“比较有信心”。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每年“两会”的召开,及其涉及民生的议程已逐渐成为国民关注和焦点。为调查在校大学生对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本次调查设计了“我对每年两会(人大、政协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一题,结果显示,18.5%的大学生选择“非常关注”,34.6%的学生选择“关注”,关注率达到53.1%。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焦点正向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现实转移,该群体的政治分析视角已逐渐从激情关注,逐步向更加理性、更加务实的趋势发展。 2.高度认同党的执政能力,关注民生建设,对提高政府效能寄予期望 政治认同主要指人们对执政党、政治制度、社会现实等方面的认识、情感与评价。政治认同属于一定认同主体进行政治实践活动的范畴,它既是主体对一定的政治对象进行认知、趋同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政治元素确认、实现的过程,还是对一定政治体系提供政治行为支持的过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迅速崛起,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环境安定和谐,从应然性和实然性的角度巩固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37.1%选择了“非常相信”,40.4%选择了“相信”,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表示“相信”的达77.5%。同时,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所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表示肯定和自豪。有69.3%的被调查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持“非常认同”态度,20.8%的人“比较认同”。大学生们坚信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才能更加富裕;只有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才能不断提高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公平和效率程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由社会利益矛盾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营造公平正义的和谐发展环境,是新时期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关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各级政府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给予了理性的评价,有11.7%和29.6%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31.9%“说不清楚”,17.2%和9.6%的人选择了“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与此相关,在关于对“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调查中,有17.0%的学生选择“非常强”,30.6%认为“比较强”,34.6%认为“说不清”,而13.6%和4.2%的人选择了“不强”和“非常弱”。这说明大学生对公共政策效能的评价(即以政府效能评价为代表),随着他们对现实问题、个人利益问题关注的加深,更加趋于理性。他们一方面对中国各级政府率领广大群众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等工作中展示执政效能、树立的良好形象表示满意;但另一方面在消除腐败、平衡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政府效能提出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