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农民工的“闪婚”现象研究

——以豫西南M村的个案为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许荣漫,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贾志科,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许荣漫,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贾志科,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讲师,主要从事人口社会学研究。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内容提要:

随着民工潮的逐年增加,青年农民工的婚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闪婚”作为一种在农民工群体中新兴的婚恋形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以豫西南M村的个案为例,通过访谈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充分展现农村“闪婚”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结构转型下农民工流动的特殊性、流动的不稳定性、婚姻挤压以及各种传统观念的角度对“闪婚”的原因进行了社会学分析。最后指出,“闪婚”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工的婚姻问题,降低婚恋成本,但同时也会导致婚姻的不稳定等各种问题。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相比较于快节奏的城市,农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讲求稳定、缓慢的社会,在社会转型期仍然带有乡土社会的特征①。在这样的社会里,村民的交往范围非常狭窄,日常行为与礼仪都有一套规矩可寻,人的一生要经历的各阶段都基本是已经规定好的,当然也包括青年人的婚恋过程与仪式。然而,随着打工潮的兴起,传统的农民走出了农村、进入城市,进而显现出了各种观念与行为的变迁,也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已达1.45亿人。从年龄上看,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而其中,未婚的占41.5%。青年农民工的婚姻由于流动而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形式,尤其是近几年在农村兴起的“闪婚”现象更是值得人们关注。

      “闪婚”即男女恋爱、交往的时间很短就结婚成家,一般指那些没有经过充分交往和了解就草草结婚的现象。这一词汇原是用于描述城市男女在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等各种因素影响下的一种“快餐式”婚姻现象。但当前,“闪婚”在农村出现并迅速成为了青年农民工婚恋的流行方式,这就带来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包括:第一,作为一种现代式的婚恋形式,“闪婚”何以在相对缓慢、保守的农村流行起来?第二,农民工流入城市,主要经济活动也集中在城市,但其婚姻为何又要返回农村以一种传统的途径来完成?第三,青年农民工的“闪婚”有着怎样不同于以往婚姻形式的特征与影响?第四,这种现象是否只是昙花一现还是会持续下去?这些都是本研究试图解答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在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问题方面已有不少学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工潮下农村通婚圈的变动研究。如周献德研究了农民工陌生人婚恋场域的形成和社会的评价,分析了在城乡流动性强的背景下,农村青年婚恋模式的调整状况②。仰和芝等人以安徽省C村为个案,分析了C村未婚女性外出打工与通婚地域圈变化状况的关系③。周贤润则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学科视野对通婚圈变动的研究进行整理④。第二,社会网络对青年农民工婚姻的影响研究。如靳小怡等采用2005年深圳农民工专项调查数据,系统分析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初婚观念和行为的影响⑤。第三,外出打工对青年农民工各种婚恋观念及行为的影响研究。如崔燕珍通过对崔村近十年内的婚嫁行为方面的实证调查,考察了崔村婚嫁行为的变迁,论证了农村青年的婚嫁行为越来越具有现代化的特征⑥。王学梦则讨论了农民工的外出流动所导致的离婚现象增多及农村婚姻观念的变动⑦。也有学者研究了农民工婚外情、婚前性行为、性犯罪等婚姻问题。第四,从性别视角入手对农民工的婚姻问题的研究。如贾兆伟通过对分水岭村的调查研究认为在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欠发达地区男青年的婚姻陷入困境⑧。谭琳等对打工妹的婚姻移民生活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双重外来者的遭遇和感受⑨。

      众多学者对农民工婚姻问题的关注显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上看,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是近些年来才有学者呼吁关注农民工的婚姻问题⑩。虽然看到了问题,但是在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上所提出的各种建议措施仍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对农民工在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的交叉与碰撞中探索的新型婚恋形式缺乏及时有效的研究,各种观点和理论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对青年农民工“闪婚”现象的透视,分析“闪婚”的主要特征,总结“闪婚”的一般模式,进而全面了解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为此,笔者在河南西南平原区的一个农村(M村)利用个案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把打工潮作为一个重要的背景,结合相关的理论与研究,解析“闪婚”这一婚恋形式。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鉴于本研究是对在农村出现的新型婚恋形式进行的一项探索性研究,故本文采用的资料获得方式主要是个案访谈。同时结合由M村村委会提供的统计资料,对“闪婚”这一现象做一描述和分析。

      M村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形较为平坦,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庄,可以作为河南省众多农村的一个代表。在打工潮兴起之前,种地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第一次打工潮开始,外出打工者呈现出“人数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的特点。据该村村委会的统计,该村共有135户,总人口505人,外出打工者占全村总人口的32%,村里18岁以上的未婚青年除了5个在上学以及2个身体有病在家外,全都在外打工。村民外出主要流向广东、浙江、珠三角以及北京等地,集中于电子、玩具、服装等行业,大多进工厂工作。

      该村传统的婚姻模式主要是处于适婚年龄的男女在媒人或亲戚的介绍之下认识,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一般是一到两年),在其父母以及当事人的同意之下,经过一个约定俗成的程序,最终结为夫妻。以这种形式结婚的家庭非常稳定,很少有离婚的。但自该村出现第一例“闪婚”之后,以这种新形式成婚的人越来越多,在2010年春节结婚(包括娶进与嫁出)的7例婚姻中有5例是“闪婚”。

      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将认识两个月以内结婚的婚姻称之为“闪婚”,并对这些“闪婚”当事人进行深度的入户访谈。为了全面了解“闪婚”的整个操作过程及特征,本研究同时也选取了部分婚姻“相关人”进行访谈,主要包括“闪婚”当事人的父母、媒人等。此次调查以无结构访谈为主,调查时间是在2010年春节期间,历时一个月,随后的一些补充资料通过电话访谈获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