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博志愿服务看大学生德性的建构过程

作 者:
陶倩 

作者简介:
陶倩,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陶倩,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志愿服务是一种道德实践,是塑造、培养、建构德性的实践教化过程。通过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大学生由知其善走向行其善,很好地完成了德性的建构过程。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世博志愿服务在大学生道德规范的认识过程、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0)21-0009-06

      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个人内心品德的培养和塑造,即德性的培养。德性并非先天的禀赋,而是形成于后天的化性过程。[1]人的存在总要经历一个化天性为德性的过程,德性使人由自然意义上的存在成为社会的存在,并进而提升为道德的主体。德性的建构包括理论教化与实践教化两方面,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都会经历平稳、冲突和统一这样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潜在德性自我”、“自在德性自我”和“自为德性自我”三个状态。[2]志愿服务是一种道德实践,是塑造、培养、建构德性的实践教化过程。通过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大学生由知其善走向行其善,很好地完成了德性的建构过程。我们通过对大学生世博志愿服务的实证研究,探讨世博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德性建构过程的促进作用。

      我们共进行了两次实证研究。在世博志愿服务之前,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2010年6月,我们首先在上海某高校世博志愿者中依专业和年级抽样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有效率为97%。同时,我们又依专业和年级抽样选择20名志愿者进行个案访谈。

      在完成世博志愿服务之后,就世博志愿服务收获等主题采取开放提问的问卷方式展开实证研究,共设计了以下五方面的问题:(1)通过做世博志愿者,你有什么收获?(2)世博志愿者的经历中,让你最难忘的是什么事(或人)?什么事(或人)让你最感动?什么事(或人)最让你激动或兴奋?什么事(或人)对你影响较大?(3)在做世博志愿者的时候,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比如,受到委屈、责难、非议,生病或者疲惫,等等)?你是如何应对的?靠什么信念坚持的?(4)你对世博志愿服务有什么建议(包括管理及激励等方面)?(5)如果让你再继续做下去,你愿意做吗?为什么?如果让你再做一轮,你将怎么做?2010年7月,我们从上述已完成世博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中依专业和年级抽样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40份,有效率为96%。同时,我们又对参与志愿服务前已接受过访谈的20名志愿者围绕上述五个问题进行了再次回访。基于上述问卷及访谈资料,本文尝试就世博志愿服务对个体德性建构过程的促进作用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

      一、潜在德性阶段:道德规范的认知过程

      1.为善动机是潜在德性的体现

      道德规范是外在规定性,德性是内在品质表现。个体德性的建构过程,也就是对道德规范的认同过程。认同是一个关系概念,又是一个实践概念。从实践的层面讲,认同强调的是“认”的过程。认同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实践活动,在主体客体化及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不断感知对象、认识对象,逐渐将对象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并外化为行为,实现从他律到自律再到自由的发展过程。

      个体对道德规范的认知阶段是潜在德性阶段,是他律阶段,也是“待认同”的阶段。个体首先要认知规范、接受规范,方能认同规范。知之才能信之并行之,认同的过程一般而言是从认知经过情感、意志,最后到达行为。因此,认知可以认为是认同的逻辑起点。此时的认知是一种感性认识,它是对事物表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还不能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个体处于潜在德性自我阶段,现实的情境与社会所要求的价值意义对主体德性与德行的制约并没有进入现实层面,而仅在主体的意念之中存在,人们有对善的认知,却很难有趋善的定向和为善的冲动,为善的行为也成为偶尔的行为活动,人们对成为具有真实德性的人仅停留于理想状态,并没有践履为行为,人性向善便成为预期和预设。[3]但是,正因为具有这种人性向善的预期,使个体为善具有了可能性。

      这种人性向善的预期可以表现为为善的动机,即个体主观意愿要帮助他人,要为社会作奉献,同时也要促进自身的发展进步。志愿精神的内涵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里的“进步”,既包括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包括个人的发展进步。因此,个体的为善动机也应包括社会与个人两方面。马克思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某种角度讲,个人发展的为善动机在今天更具社会动员力量。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大学生参与世博志愿服务的动机大致可概括为利己与利他两大方面。根据对每项动机题目持“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两者合计从高到低依次排序如下(取前十位):(1)“参与志愿服务使我能够在团队中获得归属感”,90.4%;(2)“参与志愿服务可以使生活更丰富多彩,丰富人生阅历”,86.2%;(3)“参与志愿服务可以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素质”,85.8%;(4)“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85.1%;(5)“参与志愿服务可以使生活充实,人生更有意义”,84.3%;(6)“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增进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感”,82.1%;(7)“参与志愿服务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81.6%;(8)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帮助他人排忧解难”,77.5%;(9)“参与志愿服务可以认识更多的人,扩大社交圈”,75.3%;(10)“参与志愿服务可以让我学以致用,回报社会”,75.0%。

      在上述动机赞同度排序中,第1、2、3、5、6、9项表现出当代大学生促进自身进步、提升人生境界的迫切愿望;第4、7、8、10项属于利他的奉献动机,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敢于担当的崇高志向。可见,大学生的为善动机还是很强烈的,这为大学生的德性建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