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在希腊文中,典型为Tupos,原意是“铸造用的模子”。它与Idea为同义词。Idea本来也是模子和原型,有“形式”和“种类”的含义[1]。在中文里,典型也有相同的内涵,《说文解字》:“典,五帝之书也”,“型,铸器之法也”。段玉裁注:“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引申之为典型”[2]。可见,典型是一个由工艺学名词引申出的哲学概念,意为代表共性特征的个体,表达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思想。历史上,无论是“类型说”、“共名说”,还是“个性出典型说”、“中介-特殊说”,都是在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上做文章,区别只在于对个性与共性的强调程度不同而已。 所谓先进典型教育,就是通过先进典型的言行,把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和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受教育者在这些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典型中受到教育。典型教育以其直观、生动、人性的教育形式,融审美、情感、道德理论为一体,从青少年主体的感受、体验出发,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衍化为在受教育者心理、思想上得以内化、强化、能动化的行为活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教育效力。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对青年进行先进典型教育,在不同时期推出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内容丰富的众多先进典型,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运用先进典型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客观需要,往往也会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从各个学科来对选树青年先进典型的必要性进行解读,对充分发挥选树青年先进典型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选树青年典型工作的心理学解读 1.心理学原理与典型选树 (1)从人类行为形成的机制来看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罗特、米歇尔等人经过长期实验与研究后认为,行为、认知和环境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三者之间构成一种连锁性关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他们指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无论是正常的或异常的,好的或坏的,并不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或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而获得,而是在社会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学习得到的。这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时候人们都是在学习、仿效别人,由此产生一种从众效应;而思想敏锐、爱好学习和模仿的青年,这一特点则更为明显。典型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行为,都可以成为青年模仿的对象。典型群体的力量,是青年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从人类需要的层次来看 心理学家认为,需要和动机是促进个体心理达成和行为实现的根本动力和诱因。需要是个体由于一定的内部缺乏或不平衡而表现出的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是个体产生行为和活动的积极性源泉。而动机更是个体在其需要激活的基础上的行为的激发,它使个体朝向一定目标进行活动,对行为具有指向驱动和维持调节的作用。人类需要是多样的,它可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级塔”中就把人类的需要明确地概括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人类的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也不可或缺。但人类物质需要的发展与精神需要的发展并不是成正比的,即不是说物质越富有,他们所具有的精神世界也就越高尚。选树青年先进典型,能满足青年需要层级塔里的精神需要,并能为青年的自我实现提供依据和动力,提供给青年一种先进的行为方式,一种先进的思想观念,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3)从人类思维活动的特点来看 人们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也起重要作用。典型的感人事迹、高尚言行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他们的事迹和言行被报道、宣传、提炼和抽象后,挖掘出其中所包含的主导精神和思想内涵,这一过程正符合了青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2.青年心理的特殊性与典型选树 青年时期是人的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有其独特的、鲜明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先进典型教育得以在青年中实施并取得特殊效应的客观心理基础。 (1)青年时期的自我意识异常强烈 自我意识的深度是一个人社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年进行自我教育的心理前提。青年时期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自己并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能力及道德的发展。随之产生的是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渴望受到社会、集体和他人尊重,维护自己社会地位与荣誉的意识和倾向也更加强烈,独立意向迅速发展,形成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等一系列高级社会心理品质。青年人争强好胜,耻于后进,并急切渴望成为群体中的强者,这也正是青少年易于接受英雄、成功人士等强者形象的心理基础。先进典型的成就会使青年得到成功者的心理体验和满足,同时在这个时期,由于青年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基本的人生信念初步形成,他们已能将一个先进典型作为自己的驱动力,并内化为主体的自我追求。经他们自觉独立选择的典型,在其自我教育中就必然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强化效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