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奴”炒作现象的负效应和辨正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安琪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原文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传媒对“孩奴”热词的炒作,具有加剧年轻人经济焦虑和生育恐惧、推助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以及忽略和屏蔽了生育价值和父母责任等负面后果,并对传媒所渲染的“孩奴”现象和被夸大的孩子经济成本加以实证拨正。作者强调,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虽走高,但不同家庭的个体差异较大,而经济成本的投入与孩子的学业成绩、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无显著的正相关,父母们可通过成本结构的优化,即减少那些可多可少的经济成本,增加时间成本、感情成本的投入,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同时,孩子对父母心理满足和成长促进的积极效用也不容忽视。传播媒介应更多地承担正确舆论导向的社会责任,社会也应为缓解市民的家庭压力提供政策和文化环境的支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1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近一年来,“孩奴”成为媒体炒作的热门概念。按照网上流行的定义,“孩奴”是一个新名词,即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自我价值的生活状态,以至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费,不敢轻易换工作。原以为“孩奴”热词的流行,只是年轻人对生养孩子压力过大的一种诙谐自嘲,是“房奴”、“车奴”、“卡奴”等戏谑式炒作的翻版而已,岂不料,笔者6年前的一项孩子成本的研究结果成了一些传媒渲染“孩奴”现象的主要依据。日前,在一档“我该不该为月薪3000元的老公生孩子”的电视直播节目中,主持人在采访我时,开门见山地说:“您的关于‘49万’孩子成本的研究结果,让年轻人都不想生孩子。您的研究是怎么做的?”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曲解为吓退当下青年人生育意愿的主要原由,确实令笔者始料不及,叫苦不迭。加上目睹传媒在轮番炒作“孩奴”热词过程中的种种不实之词和偏颇导向,不得不来做些必要的评论和回应。

      一、“孩奴”现象的炒作偏离了真实世界并产生始料不及的负面后果

      工薪阶层对“孩奴”的诙谐自嘲或许只是一些人对房价①和教育费过高产生焦虑的宣泄,但经传媒以“房奴+孩奴=一生为奴?孩子成80后负担”、“‘孩奴’恐惧症空袭年轻夫妇”、“卡奴+房奴+孩奴,80后白领众‘奴’加身三十难立”等为题的集中报道和轮番炒作,加上“八成家长不堪扶养孩子的经济压力”、“85.1%的女人因担心费用太高养不起而不愿意生孩子”、“50%-57%的新晋妈妈患上了产后抑郁症”之类的网上调查结果的广泛传播,“孩奴”现象似愈益被认同为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甚至“终身为奴”、“难以解套”恐惧陡生。显然,这种以偏概全的渲染所呈现的“孩奴”概念和生活事实,与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

      假如把“孩奴”定义为父母一生为子女打拼、忙碌、挣钱,以至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费,不敢轻易换工作这样一种“失去自我”状态的话,那么,这似乎并非是所谓的“80后”的专利,“70后”、“60后”乃至“50后”、“40后”父母,大多不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么!且不说农村父母把“一切为子女”视作天经地义,即使是城里的父母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父母,一生勤劳俭朴,含辛茹苦,难道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了高消费享受?我们甚至可以说,“40后”、“50后”父母辈在当初抚育子女时的经济压力或许更大,他们中有更多的“月光族”,②更“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费,不敢轻易换工作”呢!

      假如将因养育费用过高对生孩子有恐惧感而宁当“丁克”族者归因“孩奴”现象,那在现实生活中更不多见了,几乎所有的概率抽样调查结果都显示,不要孩子的比重大多只占被访总数的0-5%,而希望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即使在城市最高达50%-60%。③自愿不育的“丁克”族,并非如一些传媒所渲染的“比20年前提高了3倍”或“越来越多”那么常见。所谓的“20年前中国育龄人群中的不孕不育比例只占2%-5%,而目前已达到了10%-15%”之类的专家统计数据,更多地反映了年轻人婚育年龄推迟增多,而未必是患“生育恐惧症”者及自愿不育者的递增。

      不可否认,在市场竞争激烈、社会风险增加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今天,一些家庭正面临经济拮据、工作紧张、房屋还贷等压力,据我们一项“家庭压力和社会支持”课题对上海家庭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五位的压力源分别为子女教养/负担,达38%,经济拮据的占37%,36%存在家人下岗/待业/失业压力,35%困扰于工作紧张/难度高,住房困难/还贷压力沉重的为34%。④但其中不少只是偶有压力而并非经常感到压力很大,只有18%的被访者述说自己或家庭经常感到子女教养/负担压力很大,但年轻人最主要的压力并非是子女教养/负担而是工作紧张/难度高。对其中759对已婚夫妻的分析结果表明,41-50岁的中年被访者及其家庭经常感到子女教养/负担压力很大的最多,达21%,而30岁及以下青年被访者及其家庭最少,仅占7%,但却有20%自述经常受困于工作压力,7%感觉住房困难或还贷压力沉重。年轻人子女教养/经济负担并非如传媒渲染的那么严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得益于家庭亲属系统的支持,统计显示三成青年已婚被访者及其家庭在经济拮据时得到父母等亲属的援手,而获得父母等亲属对子女生活照料和家务帮助的更达五成。尽管我们这个调查是在“孩奴”概念炒作前4年时所做,或许如今养育孩子的压力会更大些,但至少我们使用的是更具代表性和推论意义的概率样本,那些所谓的网上调查,尽管参与者较多,但其样本在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方面显然存在较大的偏差,大多不足以采信。

      因此,媒体在对那些缺乏实证依据的“孩奴”现象的热炒也会产生意料不到的负面后果。

      首先,夸大孩子养育的经济成本,加剧了年轻人的经济焦虑并导致生育恐惧。不少传媒将“养儿育女进入‘烧钱’时代”、“大城市养娃要花100万,80后‘孩奴’如何翻身解放”、“北京、上海、广州夫妻月薪8000元以下不敢生孩子”作为新闻标题,过度渲染了养育孩子的畸高花费,造成人们不必要的郁闷甚至恐慌。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某“80后准妈妈”因在网上看了关于“成了房奴,要当孩奴”的讨论,误信生了娃儿的女人就不再是女人,而是孩子的“奴隶”……一家人的开销,也几乎全给了娃儿。于是就产生“完了”的念头,觉得“人生没戏了”,老是拿笔计算养娃儿的成本开销,算来算去一个月只剩不足2000块来养娃儿,就急了,哭诉这点钱根本不够娃儿的奶粉钱或尿片钱……整天念叨的全是担忧和害怕之类的话,行为古怪,性格孤僻,被医生确诊为抑郁症。将生儿育女的讨论引向经济命题,究竟会让多少年轻人确实产生“孩奴”恐惧症的预计尚难以评估,而一些心理咨询和医疗机构已在以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来招揽“孩奴”抑郁症患者。环球网在《我不想给月薪2500元的穷老公生孩子,我错了吗?》的帖子引起热议后,就“城市人收入低就不能生孩子吗?”的话题展开讨论,在参与投票的4200名网友中,赞成收入低就不能要孩子的占总投票数的86.6%。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