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制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
刘书庆(1962-),男,陕西渭南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与质量工程,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韩亚辉(1984-),男,河南平顶山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与质量工程,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苏秦(1963-),女,河南民权人,回族,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制造系统管理与战略,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原文出处:
科技进步与对策

内容提要:

在对国内外有关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元分析法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内涵进行了归纳,统计归类出科技成果商品化后续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两种学说;其次,结合国内外有关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征,对转制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内涵与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然后,尝试将转制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制造和营销过程与相关方合作程度分为独立、合作和外包3种方式,对已成功商品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进行了排列组合,提出了9种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最后,探讨了9种产业化模式的具体运作方式、优缺点及适用条件,为转制科研院所根据内部资源条件合理选择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提供了借鉴。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11 期

字号:

      DOI:10.3969/j.1ssn.1001-7348.2011.12.006

      0 引言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1,2],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院所由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制为自负盈亏的科技型企业。这些转制科研院所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使大量适合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得以转化,但转制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并不尽如人意[3]。笔者在前期调研中发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与选择不够到位、科研院所借助外部资源提升生产运作和市场开拓能力研究不够完善等,都是造成产业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转制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十分必要。

      当前,国内外有关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模式的研究主要提出了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3类模式。其中,技术转让模式是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作为技术商品转让给其它企业,主要包括实验室成果直接转让、中试成熟成果转让、成套技术转让、基于科技成果的项目设计开发建设总承包(EPC模式)、通过技术咨询来解决企业产品开发过程技术难题等。合作开发模式主要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联动模式及在政府参与下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4-8]。这种模式既可以将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与高等院校的学科优势、大中型企业的产业优势进行整合,形成产学研联动的整体优势,也可以借助于政府组建的工业园区孵化器,共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一体化模式也称内部化模式[9,10],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独立组建科技型企业而进行开发研究——中试——产业化开发、科研院所兼并或控股相关企业而组建股份制科技型企业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为股份与企业联合通过优势互补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11]、科研院所进入相关企业与企业研发力量融为一体实现产业化[8,12]。但由于科研院所技术转让收入低于科技投入、低于接收企业新增利税的1/5[11],使科技成果的价值及作为其拥有者的科研院所的权益得不到体现,难以调动科研院所向企业转让成果的积极性。合作开发模式则存在科研院所与企业态度及行为不协调、与企业利益不同而导致中试阶段出现瓶颈及技术市场不完善等障碍,难以找到使科研院所利益与企业利益都能得到满足的办法和机制[11],它更多适合于规模较小、实力相对较弱且处于产业化引入期的科研院所[13]。因此,国内众多专家和科研院所决策者更多倾向于采用科研院所自办或与其它组织合办企业的一体化模式[14,15]。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一体化模式选用比例约为2∶3∶5[16],这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院所更加偏向于选用一体化模式。同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一般可分研究与开发(R&D)、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产业化4个阶段,这至少包括了商品化、产业化两个过程[17,18]。而技术转让和合作开发模式仅主要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而非产业化;技术转让仅实现了科技成果向企业的单向输入,而非科研院所参与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可见,现有研究成果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范畴的界定不够清晰。

      另外,科技成果产业化由成果条件、生产条件和市场条件3方面要素构成,而现有研究成果对产业化生产和营销等能力提升问题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各种产业化模式的具体运作方式、适用条件的深层次探索也不够透彻。基于此,本文试图在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范畴界定的基础上,以科技成果产业化生产和营销环节采取的不同方式为标准,以科研生产销售合作开发和一体化模式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识别与比较研究,以便为科研院所根据内部资源条件合理选择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借助外部资源提升其生产运作和市场开拓能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供借鉴。

      1 转制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范畴界定

      1.1 基于元分析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内涵文献归纳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与科技成果转化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由于国外有关科技成果产业化专用术语很少,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内涵进行搜集整理,共得到69篇研究成果中的15篇涉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内涵分析[8,14,15,17,28]统计得出其内涵分为科技成果商品化后续开发学说、科技成果转化学说两种。在对其内涵术语进行精炼提纯基础上,得到如表1所示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内涵元分析表。由表1统计结果可得,科技成果商品化后续开发学说具有更高的认同度。

      

      1.2 科技成果产业化内涵与范畴界定

      1.2.1 科技成果产业化内涵界定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与科技成果转化密切相关的概念,它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出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29]。其转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一是根据新思路、新设想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探索研究或进行样品、样机研制而获取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科技成果的研究与开发(R&D)阶段;二是对R&D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和放大试验以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的中间试验阶段;三是在中试基础上按照工业化生产和市场要求设计出适宜的经济规模,进行工业化试生产,对产品质量、成本、生产环境进行监控、考核,同时将产品规模投放市场,并核算其经济效益的工业性试验阶段;四是将成熟或基本成熟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的产业化阶段[26]。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是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30],它既是科学形态的转化过程,也是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31]。转化过程主要包括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25]。商品化主要受制于成果的科学技术成熟程度,注重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商品;产业化主要受制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与生产组织、营销管理水平,注重能否获得期望的经济效益。因此,笔者在与相关转制科研院所进行研讨的基础上,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内涵界定为:将已经商品化的先进、成熟、能推动生产力发展、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进一步改进其原创性和成熟度,并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与营销,从而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的新产品,以满足更大社会需求的技术经济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