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许多国外学者发现,区域经济发展非常成功的地区,如德国的巴登-符腾堡州、韩国的京畿道地区,都拥有大量的科研院所、密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达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和开放的技术引进体系,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其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密切相关(Storper,1995;Porter,1998;Cooke,2004)。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地带,以制造业为主驱动并参与国际分工,在“中国制造”过程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该地区拥有高度密集的科技资源,技术转移活动非常活跃。 广义而言,技术转移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基于某种技术类型、代表着某种技术水平的知识群的动态扩散过程,即科学技术通过其载体(人、物、信息)从供方向受方的运动。这一扩散运动既可以在地理空间上(区域→区域)进行,也可以从技术生成部门向使用部门(研究机构→企业)转移,或者是使用部门之间(企业→企业)的转移,其实质都是技术能力的转移。当技术转移活动跨越国界时,就称为国际技术转移。需要指出的是,技术转移并不是简单的平移,它强调技术输入方主动学习的过程。对企业而言,技术转移,是指存在于企业外部的知识与技术(包括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大学等公共机构、其他企业及个人所拥有的新技术),通过一定的发生路径转移到企业内部的过程,而技术转移的路径就称为技术转移渠道。这些扩散源广泛存在于企业所处的外部技术创新网络中,它与源自企业内部研发的新技术相对应,构成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两大支撑。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技术转移方式和偏好决定因素的文献正迅速增长,这些研究分别从微观视角、宏观层面以及产业层面展开。微观视角的研究着眼于技术转移的行为主体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技术获取的模式(林武,1986;斋藤优,1988;Linsu Kim,1997;Phillips,2001;Hoekman等,2006),国内学者陈劲(1994)、谢伟、吴贵生(2000)从企业技术学习的角度,结合中国企业的成长经验,把技术转移的模式分为技术引进、模仿创新两大类。 更多的学者从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等宏观层面研究技术转移的渠道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这些文献借助于内生增长理论(Romer,1986;Lucas,1988)的建模思路,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长期经济增长,其核心是考察国际贸易、FDI如何通过技术转移效应影响国内技术进步,从而最终作用于经济的长期增长率,如Grossman & Helpman(1991),Borensztein(1995)以及Aghion & Howitt(1998)等。国际贸易的技术转移效应也为大量实证研究所证实,Coe & Helpman(1995)的研究佐证了贸易对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指出固化在贸易品中的外国知识(R&D)对进口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对于中国而言,外资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的“技术缺口”,沈坤荣(1999)、张建华(2003)、李金昌等(2009)的实证分析也支持了国外学者早前提出的观点。 产业层面对技术转移渠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内部的技术转移上。Keller(2002)指出,距离是影响技术微观扩散的最主要因素,集群内企业在空间距离上的互相接近,为各企业间的技术转移提供了便利。来自国内外的经验证据也显示,产业集群的地理接近特征有利于技术知识的生产、获取和利用,并使各种技术在知识源密度较高的空间地区内发生快速地扩散(Blomstr
m & Sj
holm,1999;Geroski,2000;王缉慈,2004)。 国内外的学者均从特定的视角出发分析技术转移的发生机制,检验技术转移的效应,但这些研究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关于技术转移渠道分析的一般性理论框架,多视角地研究技术转移的发生模式。我们采用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深入探讨长三角技术升级过程中技术转移的多极渠道以及不同路径在区域技术转移中的不同影响,以期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转移与技术学习的内在规律,指导中国企业作出R&D发展决策,避免企业被锁定在技术能力发展的低级化道路上(安同良,2003)。 二、技术转移渠道的理论框架 技术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技术转移渠道也是多层面和多元的。我们在总结技术转移一般路径的基础上,从技术转移的扩散源和技术的属性入手,建立对企业获取外部新技术的情景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 (一)行为主体 如图1(见下页)所示,技术转移的行为主体一般包括跨国公司、大学、国内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这五类。随着技术转移体系的不断完善,近年来,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孵化器以及各类科技中介组织的介入,使得技术转移的渠道结构日趋完善。因此,在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转移网络系统中,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及大学、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是最主要的行为主体,他们在知识生产、扩散和使用新知识方面相互作用(Lundvall,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