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山寨手机成为一种特殊的流行消费文化和现象。山寨机以其强大的功能,廉价的制造成本,多样的消费层次,深得国内各种层面的手机消费者的欢迎。山寨机的出现,将中国的手机产业推入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多层次、多功能的手机层出不暇,成为世界消费电子领域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山寨机推动下,中国被认为已经饱和的手机产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 面对山寨机的发展,不同的视角下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相当主流的一部分观点认为山寨机现象是典型的盗版和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下引发的特殊的地下产业,需要进行规范化和管制。本文认为,山寨机的发展具有与以往的以盗版仿冒为主的地下产业在产业形态上具有一些新的特点。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服务型制造是当前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广泛探索的新的制造模式(截止完稿,Baidu检索一百四十二万条记录)。文章认为,山寨机现象正是当前服务型制造模式的一种体现。山寨机现象的出现具有深刻的产业和市场动机,反映了全球产业的一种变革趋势。作为一种新的产业萌芽,山寨机不仅不应该被禁止反而应该对其现象进行深刻的研究,总结和拓展其产业模式。在更多的制造产业实现多样化充分的满足消费多样需求和产业间整合的服务型制造模式。 从管制的角度,山寨机产业的发展全过程与政府的管制作用密不可分,总结山寨机发展历程中的政府角色,对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促进中国制造转型这一过程中的政府的努力方向,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山寨机现象的出现 1、山寨机的概念 山寨机(village phone),又称“野手机”。其概念有两个层次,在山寨手机的初期,由于其逃避政府监管,免于税收和研发费用,通过仿制著名手机设计,以降低成本,因此被称为“野”手机;在山寨机的后期,大部分山寨手机已经取得了合法手续,山寨机最初的身份含义已经淡化,更多的是指具有戏剧性的个性设计和多样功能组合或者在某一方面功能特别突出的手机产品。山寨机或者“野”手机更多的有个性的意义。 2、山寨机的发展历程 山寨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的阶段: (1)地下阶段(2006以前) 手机产业的初创阶段,由于初期的手机价格高,加之政府管制导致的经营权的垄断,使得其产业内部存在着较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地下“野”手机一直层出不穷。因此早期所谓的山寨机,主要是指这种以仿冒为主,追求低成本的廉价地下手机。 (2)兴起阶段(2006-2007年) 2006年是山寨手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刻,联发科将主板以及相关软件集成在MTK芯片中。联发科向手机厂家提供turn-key模式,即将芯片、软件平台以及第三方应用软件捆绑,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相当于出了手机半成品,而厂家只需套个外壳,配块电池,租一间房子就能生产手机了。在这种模式下,手机生产的技术壁垒被彻底打破了,成为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事情。 在MTK芯片的初期,采用MTK方案的主要是小厂商,生产的手机也以仿冒或简单的创新为主。但是手机的生产已经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3)繁荣阶段(2007年-) 进入2007年,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和市场压力,采用MTK方案的厂家越来越多,据统计当年使用联发科解决方案的手机,在内地市场占有率为42.8%,几乎所有国产厂商(夏新除外)都采用了联发科的芯片,结果夏新一年暴亏8个亿。 与此同时,2007年10月国家正式结束了手机牌照制度,山寨手机厂商一夜之间成为合法的手机厂商。因此,产生了一些极具规模的山寨手机。如天宇朗通、金立和宇龙酷派等,前者2007年出货量达1700万台,后两者也有750万台的规模。 在这一阶段,山寨机产品本身也呈现出设计上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无论从样式,功能还是质量来说,山寨机都成为一种成熟性的产品。并且形成了以MTK芯片为上游,规范的手机大厂和组装小厂并存的,大量的独立设计企业辅助的,具有鲜明产业分工和链条的成熟的产业形态[1]。山寨机也不仅停留在廉价质劣的层面,而成为一种在高低端各个细分市场上均有充分表现和竞争力的产品模式和产业形态。 (4)进一步的发展阶段(2009年-) 从目前为止,由于山寨手机之间的充分竞争和原有的大厂充分推广了山寨手机的模式。因此经过激烈的产业竞争和洗牌之后,山寨手机面临着一个发展的新的阶段。 从这一阶段起,山寨手机将进一步摆脱“野”手机的概念和帽子。成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新兴的产业模式的代表。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方面: A.充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化服务:厂商之间形成密切互动的协作模式,通过产业间高效密切的合作和互相服务,充分挖掘潜在的设计、生产、营销网络,形成密切的服务型制造网络。 B.快速的产品创新和服务:由于技术壁垒的彻底消失,手机的竞争更多集中在多样的设计和完全的服务竞争上。加之大量的独立的第三方设计机构的形成,山寨手机的产品创新将进一步加快。手机也将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设计和快速的反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