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扩散模式研究

——基于网络分析的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施卫东(1964-),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组成员,国家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及公共管理;(南京 210096) 朱俊彦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96)

原文出处:
研究与发展管理

内容提要: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产业组成部门,具有高度的创新及创新扩散能力,被视为是创新系统的源泉和桥梁。通过网络分析法,对2002年和2007年的创新扩散矩阵进行分析对比,从政府参与层面,揭示了两个时期内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创新扩散模式的动态演变特征,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其中的扩散表现和功能地位的变迁。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6 期

字号: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KIBS)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产业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KIBS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创新本身的展开,对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另一个过程——创新扩散研究薄弱。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一方面,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之后,充分意识到创新对于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已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新时期的主要战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对于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创新系统来说,更须注重KIBS创新扩散的效率和运行状况。本文在投入产出基础上,运用网络分析法,分析对比2002年和2007年创新扩散系统的结构和特征,揭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整个系统中扩散模式和功能地位的演变状况,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政策依据。

      1 相关文献回顾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大学、中介组织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发现与扩散新技术[1]。NIS理论诞生以来,侧重解释国家间经济绩效差异的长期原因,认为创新是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也是提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3]。就其发展阶段而言,在经历了工业经济、后工业化之后,开始形成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体系,强调知识创新和高效利用以及知识创新带来的可持续发展;对其理论的研究,也逐渐从国家这一宏观层面渗透到产业、区域及技术等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层面[4]。将国家创新体系从产业层面剖析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高(效率)、新(技术)、专(业务和人员)和以创新为利润源的特点,被视为是创新系统的源泉和桥梁。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专门领域的专业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5],其核心业务是以技术、组织、服务、流程等创新为基础,具有“高知识度、高技术度、高互动度、高创新度”[6]的“四高”特征。Muller和Zenker[7]认为KIBS创新过程具有双向互动性,一方面,KIBS为企业也就是它们的客户带去了新的外部知识,促进了企业的技术、组织创新;另一方面,它们自身的知识得到更新,服务得到提高,也产生了绩效的增长。Hauknes[8]等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知识学习、信息交流起着主要作用,它在技术和商业技巧本地化过程中充当知识转换者、问题解决者和知识生产者的角色。进一步,他还指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中技术性和非技术性创新的使用者、驱动者和转移者。这一点与魏江和朱海燕[9]“四大桥梁”(传统桥梁、“蜜蜂式”桥梁、“红娘式”桥梁和“网络式”桥梁)的比喻相似,将外来知识与已有知识整合,并把整合产生的新知识传递给客户,实现创新转换和传播的功能。

      然而,综合目前对KIBS研究的文献来看,几乎都围绕着KIBS创新本身的过程、功能、机理展开,对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另一个过程——创新扩散,则鲜有涉及。事实上,如果没有创新扩散,那么一项创新本身,如一项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对生产力的提高是极其有限的,只有通过扩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的最大效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创新扩散比创新本身更为重要。

      2 研究方法和数据

      网络分析是近年来兴起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结构研究。在本文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部门通过创新扩散相互作用,构成以部门为结点、以创新扩散为有向边的网络,因此,本文首先通过投入产出法得到创新扩散矩阵R,然后以矩阵R构造网络,进行网络结构和运行状况的分析。

      2。1 创新扩散矩阵R

      使用2002年122个部门、2007年135个部门两张投入产出表,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及本研究目的,参考Hauknes[10]的合并方法,编制基于产业技术特性的11个部门投入产出表①(见文后附表1):第一产业、能源、材料、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传统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与通信类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其中,后四类产业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②。

      创新扩散矩阵最初由Terleckyi[11]提出:

      

      

      在网络结构分析中,单个结点的表现用入度、出度、中心度来测度,入度是指向某一节点的线条数目;出度是由某结点所关联到的节点数目;中心度是衡量网络中某个结点与其他结点联系的密切程度的指标,在有向图中,相对中心度表示为:

      

      两部分取0值,该指标测度创新扩散的溢出和吸收能力在多大程度上集中于少数几个部门。当所有结点拥有相同的入度/出度时,指标值为0;当所有的入度/出度集中于某一结点时,指标值为1。指标值越高,说明创新扩散系统中的溢出/吸收能力越集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