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视角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
肖德云 严艳芬 李伟保,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肖德云,湖北省产品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 肖德云(1972- ),男,江西九江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管理学博士后,副教授,湖北省产品创新管理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和绩效管理;严艳芬/李伟保,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原文出处:
中国科技论坛

内容提要:

近年来,协同学习已经成为国内外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创新体系的三个不同研究视角进行了相关分析,阐述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环境支撑;之后重点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协同学习机制的主体、知识类别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协同学习运行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一定展望。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04 期

字号:

      1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愈来愈重视知识的生产、传播、转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创新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与其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则是其增强综合国力、发展本国经济的核心所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对于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作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中基于学习视角的协同学习机制的相关研究尚不系统,尤其是从社会关系角度促进协同学习机制有效运行发展的研究还没有完全系统化,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符合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的客观环境,社会资本支撑下的国家创新体系协同学习机制的研究符合新时期我国的创新发展战略,可以为推动我国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创新体系主体间的协同学习。本文对社会环境支撑下,学习视角的国家创新体系运行机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梳理,并对未来的发展研究进行了展望。

      2 创新体系的三个研究视角

      创新体系的研究视角与创新过程是紧密联系的,而创新体系的三个不同研究视角能更好地阐述创新过程、解释创新关联因素对创新体系的影响。Edquist基于内部学习理论、技术变革进化论,将创新体系研究视角分为以下三类:国家创新体系、科技/部门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1]。

      2.1 国家创新体系(NSI)研究视角

      Freeman针对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变化,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特别强调政府政策、企业及其研究开发工作、教育和培训以及产业结构等四个因素的重要作用[2]。Nelson认为国家创新体系主体间相互作用决定着一国企业创新实绩的一整套制度,其研究强调知识和创新的生产对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Lundvall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也是一个动力学体系,积极信息的不断反馈以及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这一过程不断循环是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其子系统创新的特征。此外,从狭义和广义角度分别界定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狭义的国家创新体系是指:涉及研究开发的组织和机构,如研发部门、科研机构、高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一些要素和联系构成,这些要素和联系在新知识(经济意义上有用的知识)的生产、扩散和使用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3]。Patel和Pavitt(1994)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指国家范围内的各种机构,这些机构的组织构造和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技术学习的速度和方向。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年发表了《国家创新体系》专题报告,继承了Freeman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定义的基本含义,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业绩”。

      2.2 科技/部门创新体系(TSI/SSI)研究视角

      科技/部门创新体系基于企业与组织之间的知识联系,强调科技发展的经济动态以及产业间技术流动的重要性。Carlsson和Stankiewicz认为TSI是指相互作用在特定科技领域、特殊基础设施条件下,以集中知识、信息和能力流为一体的科学技术的创造、传播和利用为目的的网络代理。同时,他们也指出TSI包含以下四个主要内容:(1)经济竞争能力:即一个企业创造和利用业务机会的能力总和;(2)集群和网络:创新体系的稳定发展一方面需要体系内部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创新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因此管理创新的网络环境也不可缺少;(3)机构基础设施:其作用体现在直接或间接地鼓励、刺激、控制创新过程和技术扩散;(4)发展区块:发展区块具有动态、不平衡性特点,不同技术体系内的发展区块不同[4]。Breschi和Malerba(1997)认为SSI是企业、科技、产业之间的特殊集群,这一集群涉及新科技的创造、扩散以及创新主体间知识的传播。在对TSI/SSI的研究分析中,产业之间的关联占据重要地位,而产业间内部关联主要是来自于日益增长的知识积聚以及科技与产业间的相互依存。

      2.3 区域创新体系(RSI)研究视角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Cooke于1992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企业及其他机构经由以根植性为特征的制度环境所形成的交互学习过程;通过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进一步深化研究,Cooke(1996)在《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一书中,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定义,他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这种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David Doloreux等(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核心在于一个经济体的创新绩效依赖于公司和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以及他们与公共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Patrick Ronder和Caroline Hussler对法国制造业区域创新体系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认为构建组织外部的互动、交流机制比发展内部的创新能力更为重要,区域创新政策的重点在于支持区域创新体系主体间的网络[5]。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三种体系方式存在着很大不同:NSI强调知识链接主要是通过大学、政府、企业之间知识的生产所形成的,即所谓的三螺旋式相互关联(Etzkowitz H,Leydesdorff L,1997);SSI/TSI强调体系内部联系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联以及部门内部技术互补、协同(Carlsson B,Jacobsson S,2002);RSI则主要强调隐性知识共享以及社会网络环境的嵌入,指出在区域创新体系内的知识关联往往是创新主体间非正式的、隐性知识的相互依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