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及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准。近2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领域的竞争优势主要立足于低成本的劳动生产率、巨大的潜在市场、具有产业保护性质的外贸政策,以及大规模的、但不一定是高效率的政府投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这种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许多拥有更低廉劳动力的国家都在中国后面学习和追赶。要在国际竞争格局中显现出核心大国的角色,中国必须拥有自己先进的核心技术,进入世界经济链条的上游环节。正因如此,中国适时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开始更多地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通过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二次创新,进而形成本土独立自主的研发创新体系,被普遍认为是促进东道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经验。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推行自主创新战略的同时,也正通过实行各种不同的优惠手段与优惠政策,鼓励跨国公司来华开展研发活动,其目的就是希望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行研发投资,以期跨国公司的无形资产与关键技术在向子公司转移过程中扩散到当地企业,从而利用跨国公司研发的技术溢出效应,最终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据统计,外资在华研发投入从2001年的不到200亿元上升为2007年的超过450亿元,累计研发投入已接近2000亿元。我国吸引的外资研发机构也已由1997年前的不足20家增长为2007年的超过1200家,年均新增高达120多家。 相当多的研究文献认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对东道国经济起着一种有利的促进作用。对东道国来说,特别是对发展中东道国来说,他们之所以愿意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国投资研发,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带来的市场竞争效应、人员流动效应、管理示范效应以及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联系提高本地企业技术效率,推动本国技术发展进程[1]。 但是,不少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外资的知识溢出和技术转移并不会自动提高东道国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知识外溢的效果是与当地企业吸收能力相联系的[2]。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吸收能力才能将外资研发溢出的技术知识内生化,才能产生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创新能力[3]。按照知识外溢理论,外资研发活动的进入会直接或间接地给东道国企业带来知识或技术上的扩散,从而促进东道国科技能力的提高。但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东道国企业只是简单地模仿和复制外国企业的技术,就会失去自主创新的动力[4]。此外,根据竞争理论,外国企业参与竞争的压力会迫使民族企业进行技术更新,从而促进东道国科技的进步[5]。但是,如果由于外资研发的竞争降低了本国企业的利润,甚至挤垮了本国企业,本国企业就没有能力进行独立的创新和研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外资研发的进入究竟是刺激了内资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还是使得本国企业过分依赖外国的技术,从而丧失了自主研发的能力?本文将利用我国行业层面的数据,实证考察外资研发对我国民族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我们所关心的是,外资研发的进入是否对我国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 1 研究回顾与评述 随着研发全球化不断趋于深化,外资研发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外资研发能否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提升尤其备受关注。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到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对发展中东道国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他们认为,当地科技团体通过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联合,其科技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拓展[6]。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开始对外资研发的作用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Duning[7]通过总结已有文献发现,这些研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外商研发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为东道国提供技术和管理技能,而这些技术和管理技能反过来又能以较低的成本为当地创造其他间接的正面影响。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行为几乎未给东道国带来什么好处,却占用了当地非常有限的研发资源,而且这种投资行为与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关联性不大,反而造成人才外流,使稀缺资源从更有用的领域分流出去。正如Duning所言,“外资研发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还存在较大分歧,目前的研究尚无法提供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外资研发确实对当地创新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而言,我们可以将学者们的争论归结为以下三种不同观点。 1.1 “压制论” 一些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贡献是有条件的;如果跨国公司在某国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大且技术水平差距太大,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跨国公司投资能够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发挥作用[5]。Haddad和Harrison[8]对此提供了证据。他们分析了摩洛哥公司层面的数据,证明了更高技术水平的跨国公司投资并不一定会带来国内研发能力的提高。Aitken和Harrison[9]通过委内瑞拉的案例进一步发现,跨国公司甚至对国内企业的研发有负面影响。Young[10]从人力资本配置结构的角度对新加坡的经验研究发现,外国资本在新加坡的经济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不过虽然短期内推动了该国经济发展,却使得新加坡的人力资本转移到了最终产品部门,从而导致该国研发部门投入不足。 基于对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效果的质疑,国内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出让的市场并未能换回先进的技术。蒋殿春[11]通过构建一个二阶段博弈模型,分析了跨国公司参与国内竞争对国内企业研发融资能力的影响,得到了跨国公司投资带来的竞争效应往往会恶化国内企业研发融资能力的结论。他同时也讨论了跨国公司技术扩散效应等影响因素的作用,总体结论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跨国公司带来的竞争冲击将会弱化我国企业的研发动机和能力。有的学者指出,中国目前正步入现代化陷阱,即“越落后越引进、越引进越落后”[12]。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导向下,大量的跨国公司研发涌入中国,但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对我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对引进技术采取严密控制的战略,造成我国自主创新的对外依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