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1)03-0015-08 中国社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华民族几百年来的复兴梦想终于看到了曙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发表在《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6、17期的署名为云杉的文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以下为了行文简便,将该文简称为“云文”)全面论述了我国当代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化建设、文化复兴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时代主题。 国学研究的先驱学者高旭在其《南社启》中有言:“欲存国魂,必自存国学始”,“国有魂,则国存;国无魂,则国将从此亡矣”。如果说后一句话有一种救亡图存的急迫感的话,那么,前一句话则道出了一个普遍的规律。本文此处所说之“国学”不是在民族特有之学问如经史子集或六艺之学的狭义上说的,而是“国学”之广义理解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国粹”是指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精华部分或基本的价值、伦理精神,而“国魂”是指国民精神、国家精神或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其价值规范系统,文化必然是某一种民族类型的,因此,本文欲讨论的主题是:保存民族文化伦理精神,重新铸造和弘扬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 一、努力弘扬中华文化 要有真正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就有一个不能回避的百年老问题,如何看待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当代思想家、儒者、教育家,被誉为王阳明后第一人的香港东方人文学院院长霍韬晦先生认为:当代社会“价值的颠倒来自文化的颠倒,文化的颠倒来自近几百年来中西文化的易位”[1]。“所有社会问题、现实危机其实都是西方文明所引发的问题,所以本质上是文化问题。”[1](67)“全以西方之历史进程为标准。甚焉者,更以为中国之所以不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是传统文化作梗,因此力主连根拔出,先求自己思想上之自杀,彻底自我否定,以便西方思想进驻,还美其名为‘爱国’、‘救国’。不知爱国者必先爱自己之文化,救国者必先守护自己的文化,这便不能全依别人的格局作准。”[2]这种观点似乎偏激了些,仁智互见,还可以讨论,但霍先生的这些文化反思批判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其深刻的观察分析,发人深省,提醒我们应该在当前重新思考一百年来的重大文化问题,即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或者西方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的关系。毋庸讳言,近几百年来,由于中华民族饱受欺凌,积贫积弱,加之西方文化的强势,使我们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但是全方位的,而且是根本性的,它使得相当一部分人觉得中国的出路就在于走西方人的路。在这种心态下,近代西方文化所体现的现代性文化和精神,全面覆盖和取代了中国原有文化的文化和精神”[3]。近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又经历了一次更为深刻的、主动的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所谓现代化似乎就是西方化,一切都要与西方接轨,不仅学习他们的技术、管理,引进他们的资金,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对西方的介绍、引进达到了百年来的高峰,不仅学术文化,而且衣着、影视、节日、民俗等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引进,年轻人追求的时尚,所过的节日如圣诞节都是西方的。只要一听是西方的,似乎都是好的。而只要一提是中国的,似乎都是保守落后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那么,国将不国,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自信心空前增强,使人们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关照一下本民族文化,而不是一味地追捧西方。虽然经过近代以来一次又一次的反传统风暴,再加上现代商业逻辑的侵蚀,中国文化的复兴面临相当不利的内外部条件,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无法消除中国文化复兴的可能性。当前社会各方取得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在中国经济有长足发展,国力增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出现复兴曙光之际,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再不能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而是要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在当前要用中华传统的伦理精神和核心价值观重塑时代精神和国家精神,必须对本民族文化有基本的礼敬和尊重的态度。 二、崇德精神是中华文化的“国粹” 那么,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华究竟何在呢?中国文化复兴的根据何在呢? 文化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共识,就是认为价值观念规范系统均构成一定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型的德性主义文化,其核心和精华体现为伦理精神和价值观。正如“云文”所指出的那样:“文化的灵魂是什么,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4]“云文”还转述罗素所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4]。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克己让人,造福人类。这种重德主义、崇德精神是中华文化的“国粹”,是解决中国当下社会文化危机的良药,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那么,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伦理精神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国粹”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在我看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群体与利他的价值导向;义以为上的道义追求;义务为本的责任意识;等差礼让的人际伦理;人心为本的文化主体精神。 三、坚持群体利他的价值导向 伦理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群己关系。余英时先生在《群己之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两个循环》[5]一文中指出,任何一个实际的社会,无论是传统的或现代的,东方的或西方的,都不可能简单地划分为纯集体主义或纯个体主义的形态。中国文化传统中既有对群体价值的肯定,也不乏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但从主流上来说,中国传统更重视群体的秩序,认为人只有在社会伦理关系中才会获得自己的规定性、价值和尊严。而西方文化从其主流来看,则是一种个人本位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