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伦理学中的“责任”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成岗,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N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11)04-0091-05

      科学和技术使人类能力急速增长,其影响也日益巨大和深远,这使得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人类集体的、合理的、负责任的活动成为今天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实际上,“责任”问题已经受到不少学者关注,例如H·尤纳斯在其《技术、医学与伦理学:责任原理的实践》、《责任原理:寻找技术时代的伦理学》等著作中,卡尔·米切姆在其《什么是技术哲学》中对于伦理学中的责任主题给予了较多关注。特别是尤纳斯在现代技术的强大力量中看到了问题根源:人类行为可能结果的规模已经超出了行为者的道德想象力,他把责任引入了伦理学范畴,并对其做了深入分析,认为责任是伦理学的“新维度”:道德的正确性取决于对长远未来的责任性。

      以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而著称的鲍曼同样将责任作为后现代伦理学的主题。1993年,鲍曼的奠基性著作《后现代伦理学》引起学界极大关注。该书被贝哈兹(P.Beilharz)称为“后现代性”三部曲之一。对于该书出版,R·斯奈特(Richard Sennett)认为“是社会学理论中的重大事件。在统治后现代图景的许多颠覆性虔诚行为中,后现代伦理学是明白易懂的一种。这是一本前瞻性而非追溯式的著作,这本书在最近几年注定会引起诸多争论”。① 权威刊物《新政治家与社会》发表评论说:“这几乎是用英语写成的对现代与后现代做了最雄辩剖析的著作”。② 鲍曼认为,现代技术发展导致了新历史情境及人类行为模式变革。在远距离行为模式下,传统伦理学框架已不能包括其目标和结果,相应地,伦理学出现从现代伦理学到后现代伦理学的转向。在后现代伦理学中,“责任”成为核心概念。责任并非来自他者需要,而是来自内在道德推动力对道德本身的关注,责任具有非互惠性。在宏观上实现作为伦理学崇高目标的正义,需要在微观上承担起对他者的责任。伦理学需要回应后现代不确定性挑战,后现代伦理中的责任要求我们从“与他者共在”转向“为他者而在”,要求我们回到道德原初场景去构建道德空间。责任为何会成为后现代伦理学的主题,责任对后现代伦理学意味着什么,责任原理有何内涵,在践行过程中面临哪些难题,本文将对此进行尝试性探讨。

      一 人类行为模式嬗变及其对伦理学的挑战

      社会愿望与需求影响了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对技术的理解必须要根据其社会背景来进行,“今天技术的社会语境被看做后现代的(至少西方是这样的)”。③ 在后现代伦理学中,鲍曼显然受到了尤纳斯责任论题的启发,他非常认同尤纳斯关于技术作用与性质的变化所导致的新历史情景:从自然在危害人类转化到人类在危害;从技术是工具转换到技术是目的;技术活动从指向人外部转到指向人内在;技术活动成为一种个人行善和集体冒险活动。他进一步指出,在新的历史情景下,人类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新变化:从近距离行为模式转向远距离行为模式,并对远距离行为模式的特性进行了反思。

      传统社会人类行为模式是“近距离行为模式”,在近距离行为模式下,行为者所关心的善和恶被放置在离行为很近的地方,或者是实践行为自身或者是离它很近的区域,而不在另一个遥远时空范围中,伦理学的宇宙由同代人和邻居组成。随着技术与工业实践的推进,当代社会人类行为模式转换为了“远距离行为。”“随着后果的凸现,正在形成一种共识:技术取消了行为的空间距离,导致了新的行为模式:远距离的行为。远距离的行为模式要求有别于近距离伦理规范的新的伦理规范。”④ 远距离行为对人类的影响呈现出潜伏性、未来性、全球性和整体性等新特点:

      第一,潜伏性。远距离行为风险不易被感知,只出现在物理和化学方程式中,风险和危机的存在和分配主要通过论证来传递,“不像现代化准备消除或者拒绝的旧危险,现代化自身产生的新危险肉眼看不到并且也不能立即辨认出来;最重要的是,外行人不能发现它更不用说应付它了——外行人是这种危险未来的牺牲品”。⑤“核能存在真正的风险,正如煤能源也存在真正的风险。后者现在就造成死亡,而前者以后也许会。……其中有些风险,例如温室效应,其潜在的破坏性效应是灾难性的,而另一些风险,例如核事故,其风险则是有限的,但想象却是无限的……”⑥

      第二,未来性。行为后果的影响人群不是当代而是后代。“那些损害健康、破坏自然的东西是我们自己的感觉或者眼睛认识不到的”,结果“完全脱离了人类力量的直接洞察,焦点越来越多地聚集于对受害者来说既不可见、又不可认识的灾害,这些灾害在那些受到影响的人生存期间可能并不生效,但是在他们后代子孙身上就会起作用”。⑦

      第三,全球性。行为出现在地理上特定区域,但其影响具有全球性,其形成有害影响的曲折途径是不稳定、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传统观念中,安全危机被认为总是发生在治安不好地区,环境危机被认为总是发生在那些肆虐掠夺自然资源的国家与区域,污染风险被认为可以随着大型化工厂的迁移从发达国家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然而,在全球化风险的推动下,等级式的风险分配逻辑被打乱了,随着风险扩大,会出现风险分布平均化的局面。新风险与地球上全体人类休戚相关,其全球性主要表现为涉及范围全球性与解决方案全球性。

      第四,整体性。行为的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特征,从中谋求单独的、个别的解决办法注定会徒劳无功。贝恰认识到,“如果我们想聪明地对待未来,那么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某些侧面,而必须考虑事物的世界性这一整体活动的真实面貌”。⑧ 罗马俱乐部也看到“人们企图孤立地克服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各种尝试都只能取得暂时的收效,并且往往顾此失彼,人们发现为解决能源和原料短缺所采取的措施往往使环境条件恶化,实际上往往于事无补。人类必须正视现实,大量的危机已经构成世界发展中的一种‘危机综合症’,应该把这些危机作为一个整体而采取相互协调的多种措施加以解决”。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