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乐教”道德教育功能及其现代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祖国华,吉林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中国西周和古代希腊,都非常重视乐教的道德教育功能并有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古代乐教具有习染化育结合、他律自律合一、个体完善和社会治理兼顾的道德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着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社会教化的造生价值,现代社会的德育需借鉴传统乐教的道德教化功能,走进教育对象的心灵,注意教育对象内心的和谐,用潜移默化的形式开展德育实践,实现有效的道德教育。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21;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12-0021-05

      一、传统乐教道德教育功能的理论与实践

      早在远古时期,乐就开始产生,但当时的乐只与远古先民的祭祀、狩猎、耕种、生活有关,道德是否产生虽无案可稽,但可以推断原始的道德是一种习惯和自觉,由此可以得知原始时期的乐应该还不具有主观性的道德教育倾向。《尚书·舜典》中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舜帝命“夔”作乐直宽人的性情,清和人的伦常,使九州得治,这便是乐教道德教育的雏形。周公“制礼作乐”,明确将礼乐结合,使“礼”成为“乐”传播的实质内容,“乐”是实现“礼”治的有效手段,礼乐教化的道德教育功能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之势,其中孔子在其著作中对乐教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阐释,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理论。孔子对西周乐教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乐教道德教育理论。孔子深刻认识到,乐之不正是人怠国危的重要原因,所以“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乐”被置于与“礼”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正刑罚、教民众、正民风的重要手段。

      真正对乐教的道德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述的是《礼记·乐记》篇。乐不仅关系政之治乱,国之兴亡,“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而且也对个人的性情产生潜移默化的陶染作用,“乐能使人闻见广博,性情和顺”,并对克制人性,化解人争(“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构建人际和谐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乐教的道德教化理论主张:“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这表达了孔子要用“礼”规范人民的思想,用“音乐”疏导人民的心志,用“政治”规划人民的行为,用“法治”防止人民的邪恶之心,即以“礼、“乐”、“政”、“法”等方式来实现对人民、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进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荀子在《乐论》中洞察了先王“音乐”教化的目的,先王厌恶混乱的局面,所以力图制作“雅颂之声”以引导和陶冶人民的心灵,先王设置“音乐”的原则是使人民的邪恶之心转向善良之心,所以他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在他看来,音乐对人的影响很深,教化人很快,所以先王谨慎地制定乐章。乐声中正平和,那么人民就和顺而不淫乱,乐声严肃庄重,那么人民就团结一致而不混乱。他以为:圣王所以喜欢音乐,因为它可以使民心善良,它感人很深,移风易俗很容易,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人民和睦相处。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向人的感官灌输音乐对人类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音乐能医治人类坏的品性,使人的心灵恢复到原来质朴的正常状态。毕达哥拉斯让他的门徒们在晚上入睡以前用音乐驱除白天精神上的激动回响,以纯化他们受到搅动的心灵,使它们平静下来,处在做好梦的状态;早晨醒来又让他们听人唱的特殊的歌曲和由竖琴演奏的旋律,以清洗晚上睡眠中的麻木状态”①。心灵的宁静是道德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我们有理由相信,毕达哥拉斯关于乐教思想直接影响了他对门徒乐教的实践。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音乐教育方式比其他教育方式都更为重要,因为音乐的节奏和曲调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它能够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能滋润人的心灵,美化人的心灵;音乐的旋律和曲调的和谐、庄严、优美能够使卫国者精神和谐、举止有理、仪态优美。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将音乐的作用归为培养人的美德,改善人的本性,使事物和谐有序、秩序井然。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柏拉图亦视音乐为个人道德情操培养和城邦治理的有效手段。亚里士多德更是认为:“音乐培养人的品德,使人养成快乐的习惯;使人享受闲暇,提高智慧。”②对人品德的培养、智慧的提高、健康的习惯等道德教育是乐教的重要内容。

      中西方都有悠久的乐教道德教育传统,但二者在本质和运作方面存在着差异和不同。中西方道德教育在乐教中的地位不同,相比而言,西方的道德教育在乐教中处于从属地位,音乐是在满足个体需要之后才产生道德教育的附加效应,着重于对个人理智、智慧的培养和教育,更突出个性的展现和发挥;中图传统乐教是在礼教体系下的道德教育,将乐教的道德教育完全限制在宗法制度下的人伦秩序,对乐的功利性运用,限制了中国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无法开拓中国人的创新性。所以,正确认识中西方乐教道德教育理论和功能的差异,对于实现乐教的道德教育功能,适应现代社会德育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乐教道德教育功能的实现模式

      我国上古时期就有“乐教”的传统,“朝诸侯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礼记·明堂位》),周公将乐作为教化百官、民众、实现天下大治的手段。古希腊学校将音乐作为一门主课。因为雅典人认为音乐可以使人心灵纯洁,举止文雅,行动得体。③二者虽存在诸多差异和不同,但在道德教育功能的实现模式中存在着共同之处,中西传统对乐教的重视不仅仅在于对人音乐素质的培养,更在于乐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意义。中西乐教在进行音乐理论传播的同时,亦进行着乐教道德教育功能的实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