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养生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伟凯,男,河北威县人,博士后,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天津 300191

原文出处:
兰州学刊

内容提要:

道德养生作为我国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养生效果有着决定性影响。客观地说,现代养生理念忽略了道德养生,只是片面地追求食物和运动方式的选择,从而使养生剑走偏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道德养生通过对个体行为的自我约束,将道德培养与性情养护结合起来,在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利于人们社会素质的提高,进而为和谐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0)11-0012-03

      养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迄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应该说从人类文明伊始,养生就成为人们生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随着当今社会物质的日趋丰富,当人们不再为饮食生活条件所困惑时,如何提升生活质量就成为了更高层次的追求,由此各种“养生”方式也就应时再现。关于养生之道的论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总结起来,不外精神修养与保养身体两部分,前者强调养心宁神,后者则是对肢体和饮食选择的种种指导。就二者而言,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已意识到,养生首先应当养心宁神,其次才是利用各种锻炼方式以强健身体。

      不同时代对养生的认识和养生的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养生的本质却始终如一,那就是养护生命、益寿延年,且任何养生理论都把道德养生作为第一养生方式提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养神”,所谓“活身之道,务在养神”,“神静而心和,心和则形全;神躁而心荡,心荡则形伤”,“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如此等等。明朝杭州人高濂更是在其撰写的《遵生八笺》中开篇即载:“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以小恶为无损而不改,孰知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大祸立至”。养生没有任何主动和被动限制,任何人都具备养生的条件和优势,更不要担心贫富与养生的关系,因为养生无关于富贵及贫穷,只要是活生生的正常人,都能在自己生存的环境内找到适合自身的养生模式,“能遵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1]可见道德养生已成为各种养生方式的基础和根本。

      一、道德养生是第一养生方式

      道德养生作为一种存在,在古人眼中不仅是第一养生方式,而且还决定着最终的养生效果,正如老子所言:“治人、事天,最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而现在一些专家也指出:“道德品质好的人,才能有良好的心理,道德品质是良好心理的条件和基础”。[2]美国心理学家杰尔曼和他的学生历时70多年,曾对死亡者的道德心理与其寿命做过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德佳者要多活2至4年。[3]一般说来,道德高尚的人品质优良,行为端正,宁静处世,淡泊名利,常为别人着想,不事巧取豪夺,于他人于社会有益无害,因而受到认同和赞誉,这又会益于自我心理健康。而道德低下的人胡作非为,恐惧焦虑,食不香,睡不安,常常会引起大脑皮质功能失调,逐渐酿成疾病。而贪官之所以命短,就在于其道德已堕落到最低端,道德养生已无法起到应有作用。

      《遵生八笺》共十九卷,开篇即用两卷的篇幅论述了身心清修的方式,特别是列出了人们通常存在的百余种缺乏道德的行为,而这些正是制约其身体健康的根本,“众人大言我小语,众人多烦我少记,众人悸怖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淡然无为,神气自备。”又引吕氏春秋,“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为此,他把一些不符合君子应为之事罗列而出,视为病态,“喜怒偏执是一病,亡义取利是一病,好色坏德是一病,专心系爱是一病,憎欲无理是一病,纵贪避过是一病,毁人自誉是一病,擅变自可是一病,轻口喜言是一病,快意逐非是一病,以智轻人是一病,乘权纵横是一病,非人自是是一病,悔意孤寡是一病,以力胜人是一病,威势自协是一病,语欲胜人是一病,货不贪偿是一病,曲人自直是一病,以直伤人是一病,与恶人交是一病,喜怒自伐是一病,愚人自贤是一病,以功自矜是一病,诽议名贤是一病,以劳自怨是一病,以虚为实是一病,喜说人过是一病,以富骄人是一病,以贱讪贵是一病,谗人求媚是一病,以德自显是一病,以贵轻人是一病,以贫妒富是一病,败人成功是一病,以私乱公是一病,好自掩饰是一病,危人自安是一病,阴阳嫉妒是一病,激历旁悖是一病,多憎少爱是一病,坚执争斗是一病,推负著人是一病,文拒钩锡是一病,持人长短是一病,假人自信是一病,施人望报是一病,无施责人是一病,与人追悔是一病,好自怨憎是一病,好杀虫畜是一病,蛊道厌人是一病,毁訾高才是一病,憎人胜已是一病,毒药鸩饮是一病,心不平等是一病,以贤唝嗃是一病,追念旧恶是一病,不受谏谕是一病,内疏外亲是一病,投书败人是一病,笑愚痴人是一病,烦苛轻躁是一病,擿搥无理是一病,好自作正是一病,多疑少信是一病,笑颠狂人是一病,蹲踞无理是一病,坏言恶语是一病,轻慢老少是一病,恶态坏对是一病,了戾自用是一病,好喜嗜笑是一病,当权任性是一病,诡谲谀谮是一病,嗜得怀诈是一病,两舌无信是一病,乘酒凶横是一病,骂詈风雨是一病,恶言好杀是一病,教人堕胎是一病,干预人事是一病,钻穴窥人是一病,不借怀怨是一病,负债逃走是一病,肯向异词是一病,喜抵捍戾是一病,调戏必固是一病,故迷误人是一病,探巢破卵是一病,惊胎损形是一病,水火败伤是一病,笑盲聋哑是一病,乱人嫁娶是一病。”如果人们能够把持住自我尽量克制这些弊病,那就能“决无灾害痛苦烦恼凶危,不惟自己保命延年,子孙百世永受其福矣。”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养生效果,而绝大部分人出现疾病与不适都与心理的不正常运行有关,“人生病有70%-80%都是由心理因素造成,但是只重视身体组织器官的治疗,不重视心理的调整治疗和康复,身体组织器官的病即使痊愈也会再生,因此心理的健康极为重要。”[2]人为什么心理会不健康,其关键还在于当个人的自我欲望得不到满足时,自我心理调节不到位,由此再下推,则是由于个体修养的欠缺。“身体的保养和健康状况似乎是造物主首先劝每一个人关心的对象”,[4]但外界刺激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肌体的生理变化,如果个人修养欠缺、道德低下,对许多事情都缺乏全局观和整体观,那自然心理就很难平衡,由此影响身体器官的正常运行也就成为必然,身体健康度也就会大打折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