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论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伦理主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培超(1966-),男,山东海阳人,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

内容提要:

“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贯穿马克思思想整体的核心价值命题,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详细地阐述了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凸显了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现实性品格和实践性特征,也以此与一切形式化或说教型的伦理学思辨体系划清了界限。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0)06-0028-07

      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57-58手稿》,是一部包含着丰富伦理思想的经典著作,其主题就是:全面地阐述了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实现途径,由此也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现实性品格和实践性特征。下文试作详述。

      一、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一个实质性命题

      马克思在其一生中写下了卷帙浩繁的手稿,这些手稿体现了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方法特色,即马克思为完成每一项研究任务都进行了非常充分的理论准备。恩格斯在整理《资本论》第二卷的时候对马克思的手稿有过这样的评价:“材料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实质上已经大体完成,但是在文字上没有经过推敲,使用的是马克思写摘要时惯用的语句:不讲究文体,有随便的、往往是粗鲁而诙谐的措词和用语,夹杂英法两种文字的术语,常常出现整句甚至整页的英文。这是按照作者当时头脑中发挥的思想的原样写下来的。有些部分作了详细的论述,而另一些同样重要的部分只是做了一些提示。用作例解的事实材料搜集了,可是几乎没有分类,更谈不上加工整理了。在有些章的结尾,由于要急于转入下一章,往往只写下几个不连贯的句子,表示这里的阐述还不完全。最后,还有大家知道的、连作者自己有时也辨认不出的字体。”但是恩格斯却认为,这些手稿是通达马克思思想体系不可忽视的起点,“马克思在公布他的经济学方面的伟大发现之前,是以多么无比认真的态度,以多么严格的自我批判精神,力求使这些伟大发现达到最完善的程度。正是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使他的论述很少能够做到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适应他的由于不断进行的新的研究而日益扩大的眼界。”[1](P4)恩格斯的这种评价应当也适用于《57-58手稿》)。

      《57-58手稿》是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研究经济学的重要成果,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对于其重要性的理解,理论界可谓智仁各言。一般来说,理论界对《57-58手稿》的关注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视域,更多地强调其对于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基础性意义。这种意义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经济问题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以投身于经济学领域为归宿,而是要通过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来解剖市民社会,以暴露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灭亡的必然性,并由此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出一个全新的解释,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提供充分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指导。因此,马克思的这些研究经济学的论著必然包含着许多超出纯粹经济学视域的宝贵思想,甚至可以说他研究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超越经济学的视界,而这一方面决定了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特点①,另一方面也使得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划清了界限。

      从总体来看,马克思的《57-58手稿》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诸如商品、交换关系和货币的产生,资本与市场经济的起源,资本的扩张性与属人性,资本的生产性与有限性,资本流通与现代社会,关于竞争、重建个人所有制,关于生活世界和公共领域,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关于闲暇和艺术创造,关于共产主义等等。这些问题的阐发尽管显得头绪复杂,但是却贯穿着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即探寻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而这也构成了《57-58》手稿的伦理主题,体现了马克思伦理思想一脉相承的精神实质和价值目标,也是马克思超越经济学视界所展现出的又一重要思想场域。

      1894年,意大利社会党人朱·卡内帕请恩格斯为《新纪元》题词,希望他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社会主义精神,以区别于但丁对旧时代的概括——“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恩格斯的回答是:“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您寻找一行您所要求的题词。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P189)恩格斯的这一概括十分清晰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质内涵就是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问题在思想史上曾为许多思想家所关注过,无论是在东方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谱系中,也无论是在马克思之前和之后的思想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较为丰富的阐述,但是马克思对这一价值命题的把握至少在两个层面上体现出了自身的特色。其一是,这一价值命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始终,可以称之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主题。“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分析与揭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为工人阶级以及每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3](P4)也可以说,这一核心命题是连接马克思各理论板块的枢纽或焦点。其二是,马克思赋予这一价值命题以实质的内涵。从思想史上看,尽管许多思想家都谈到了人的完善和发展问题,但是他们却习惯赋予这一命题一种形式化的指涉。这主要在于,他们总是悬置人的具体生存发展条件和现实需要,以抽象的人性预设为出发点,把人的自由、完善或发展这样的命题诠释为个体内心的道德体验、意志指向或应然的生存状态,因而对这一命题的探讨也就充斥着“形而上学无谓的思辨”。马克思则把现实的个人确定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现实的个人不是指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不是“唯一者”、“实体”等等纯粹观念的虚构,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人,不是想象中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的人。”[4](P16,17)因此,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看成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交往的产物、时代的产物、历史的产物。因而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不是通过思维或主观臆想所能实现的,而是要取决于个人生存发展的诸多条件的改变或完善。这样,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命题在马克思这里就成为了一个包含丰富现实内涵的实质性命题。而这一实质性命题在《57-58手稿》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