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路径与意义

——201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态势追踪

作 者:

作者简介:
焦佩锋(1980-),男,陕西彬县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讲师,博士,北京 100091

原文出处: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在“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大的问题框架下,2010年度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态”这个基本问题展开。此中,有的学者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而相当多的学者更愿意用“历史唯物主义”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本年度关于“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必要性”、“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社会形态理论”、“辩证法”等问题再度成为学界讨论的理论热点。在这些集中而热烈的研讨背后,潜藏的是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化省察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学术化研判,及时总结这一研究态势,对于推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1)05-0017-07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突破传统的体系化、教条化的解释框架,日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问题跟进的研究生态。当然,在这种总体态势的背后,潜藏的是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自主性的普遍提高,以及对“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整体自觉。因此,在当代,无论是“深度犁耕”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还是“全面引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无论是从整体反思、检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及其成果,还是从局部清理、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问题和原则,所有这些“理论举动”都值得及时梳理、认真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基础理论方面看,2010年度国内马哲研究主要针对的问题和展开的路径主要有两个。首先,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问题框架下,学界主要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态”展开讨论。大体看,其展开路径主要有:有学者依然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定义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而相当多学者更倾向于用历史唯物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其次,在“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问题框架下,学界已逐渐摆脱“领域哲学”的偏见,侧重从问题本身出发,既借助文本考证,又照应现实吁求,将思考和争辩的触角延伸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态的各具体方面,如“历史科学”问题、“实证科学”问题、“辩证法”问题等等。我们不妨分别加以梳理,以求反映2010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总体态势。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态”问题的讨论

      根据传统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且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推广的产物。借助这一逻辑,我们往往从世界观、方法论层面用辩证唯物主义概括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将历史唯物主义狭义地理解为一种社会历史观。可以说,这种理解和阐释模式曾长期主导国内马哲研究的框架和内容。2010年度,学界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代表人物是北京大学的黄楠森教授和西北大学的周树智教授。

      在黄楠森教授看来,第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思想是其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部分;第二,马克思主义包括人道主义,但不等于人道主义,不能将以人为本视作马克思主义的核心[1]。对于黄教授的这种观点,西北大学的周树智教授始终持不同意见。2010年,他连发6篇文章与黄楠森教授进行商榷。在周教授看来,马克思创立的是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新的现实世界观和新哲学,是本体论、自然观、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基于这一前提,黄教授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其实是斯大林的世界观(自然观),是被马克思批判过的旧哲学,这是其一;其二,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核心和归宿,黄教授提出的“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仅没有文本依据,而且曲解了马克思的本意①。

      此外,陕西师范大学的杨文极教授也指出,黄楠森教授观点既否定了改革开放30多年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成果,又否定了人、社会、自然三者统一的世界观;他否定了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倒退到费尔巴哈的水平上;这是一种主客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从根本上讲,这仍然是一种解释世界、说明世界的旧哲学,它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

      与上述立场相关,吉林大学的孙正聿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称谓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是以“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去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形成了以“历史”为解释原则、以“生活决定意识”为核心理念、以“历史的内涵逻辑”为基本内容、以“人类解放”为价值诉求、以“改变世界”为理论指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便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意蕴[3]。

      中央党校的毛卫平教授认为,学界之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原因在于,大家并没有认识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和时代形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是指具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有而区别于其他哲学的基本特点的理论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便是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形态,是指具有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便是其内容。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是基本形态与时代形态的统一[4](P173-182)。

      众所周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态问题的争论并不是到2010年度才出现。但是,在当前形势下,上述争论其实表达了学界同仁不再满足于将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等量齐观的集体性自觉,以及用历史唯物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性努力,它直接表现为学者们已经不约而同地从外部和内部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

      (一)关于“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必要性问题

      2010年1月5日,《光明日报》以“重解历史唯物主义”为主题,刊发了邹诗鹏、仰海峰、沈湘平三位学者的学术笔谈。在这组笔谈中,三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和路径予以了揭示[5]。

      邹诗鹏教授认为,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复兴的根据有三:第一,用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名”,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基本的理论旨趣,又利于化解传统的“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难以深化的理论困境;第二,历史唯物主义自身许多问题依然没有被充分的关注和讨论;第三,历史唯物主义开启并深刻影响了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但是,当今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既没有在具体层面与各人文社会科学分支展开实质的对话,也没有在宏观层面与各人文社会科学形成总体的结合;第四,历史唯物主义需要消化和回应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左翼思想家的反思、批判和重构态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