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三个维度

作 者:

作者简介:
邹诗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唯物史观包含三个维度:由一系列政治经济范畴及其关系构成的结构维度,构成唯物史观的一般话语系统;由政治经济学批判构成的批判的或方法的维度,构成唯物史观的理论硬核并发挥理论定向功能,表达为政治理论与社会哲学话语;由哲学人类学主导的人学或历史学的维度,构成唯物史观的目的,表达为文化及历史学话语。它们散见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唯物史观的诸种表述,我们必须合理地把握其侧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强化了人学维度,阿尔都塞及后马克思主义则强调了结构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的诸种重构努力,一直存在着对经典层面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无视和否定,显示了目前西方激进左翼界的理论困境。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12 期

字号:

      在笔者看来,唯物史观应包含如下三个维度①。一是结构的维度。唯物史观由诸多范畴,诸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又分为观念上层建筑与一般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意识这些范畴构成的关系结构,大体可以表述为如下图式:

      

      上述图式乃后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系统化了的唯物史观理论图式与形式结构,特别是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话语。其中,↑表示决定关系,↓表示反映或反作用关系。但仅仅揭示决定与反映关系是不够的。这些概念范畴本身只是从属于启蒙主题尤其是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传统,且本身就是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术语。它们如何构成唯物史观的理论表述?它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结构,如何由唯物史观的理论原则所定向?均是需要深究并在理论上有所显现的问题。而笔者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结构维度的理论效价其实是由如下两个维度所确定的。

      二是批判的或方法的维度。对物的关系的批判必须转化为对人的社会关系的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必须同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关联在一起。上述概念范畴及其理论框架,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环节呈现出来的,既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也与空想社会主义以及黑格尔的观念论区分开来。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也是对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解构,其实质是对启蒙及其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解构。历史唯物主义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因而马克思要求从市民社会出发去解释国家,而不是从抽象的国家观去解释市民社会,社会存在作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亦即“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②,从而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要揭示的恰恰是:诸种社会关系如何通过其内在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解体?如何通过阶级解放经政治解放与社会解放从而达到人类解放?唯物史观必然要定位于政治理论与批判性的社会哲学。在这里,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关联着的政治批判,不只是同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以及黑格尔的抽象国家观区别开来、且仅仅关乎于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政治批判”,而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历史的和实践的批判。因此,第一个方面的那些概念术语及其关系,连同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如果还没有深入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依然还是对物的批判,而不是物的关系背后的人的关系的批判。

      三是人学的或历史的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个理论建构,从属于其终极的哲学人类学关怀,表达为文化与历史学话语。人既是历史的起点,也是历史的目的,因而马克思不仅把感性的个人当作历史的前提,也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看成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历史唯物主义同马克思在哲学革命意义上提出的旨在解放人的主体性的新唯物主义是内在相通的。因此,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演进必须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诸如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论与人的发展的三阶段论,都只是从一个侧面表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启蒙的问题,就在于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分解开来,从而陷入线性的和单一的历史进步论。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当然是实践意义即现实历史意义上的统一,并由此确立终极的人类解放论,这是在扬弃启蒙过程中向启蒙的更高程度的回复。正是第三个方面使得第二个方面超越第一个方面,唯物史观不只是一种实证主义以及经济决定论,而是总体的现代性理论话语,这不仅要求展开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而且要求面向哲学人类学以及启蒙的基本价值展开自我批判,突显现代激进政治的主题,从而使唯物史观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的上述三个维度中,大体说来,结构维度构成话语系统,方法维度构成硬核,人学或历史维度构成目的。启蒙恰恰是基于第一个维度的某些方面,但却绕过了第二个方面径直诉诸第三个方面,即从经济决定论绕过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而直接过渡到人类解放论。启蒙诉诸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没有原因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二个方面不只是方法,还具有理论定向功能,因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必须关联于资本主义批判及其意识形态批判。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本主义制度批判,马克思扬弃了启蒙传统及其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被理解的前提。为恩格斯等人所命名的“历史唯物主义”显然是针对启蒙传统与空想社会主义传统而言的,乃唯物史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恩格斯深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的社会革命与历史观变革意义。拉布里奥拉明确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③。拉布里奥拉无疑是在科学社会主义语境中讨论问题的。当然,方法须从属于目的,因此,第二个方面必须向第三个方面开放,就是说,资本主义批判连同意识形态批判,应当生成历史性,并通向哲学人类学,即通向人类解放论。因而,彻底的激进主义如托派所谓“不断革命论”,或如直接主张恐怖主义的“行动哲学”,都是抽掉了哲学人类学维度及其历史进步向度的结果。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坚决反对的。由此看来,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绝对化,并非唯物史观的主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