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提出两个著名论断:其一,这个问题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的一致”,这是“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从表层看,这两个论断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即在人们的理论思维中并不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做“问题”,它为什么是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反之,如果“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为什么又断言这个问题是“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正是这两个似乎自相矛盾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的特殊性质和独特价值:把“不是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自觉地反思“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这是哲学之为哲学的根本特性,也是哲学之为哲学的根本价值。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前提批判 在人的思想活动中,是否把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即思维和存在“服从同样的规律”作为“问题”,把人类的思想活动区分为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构成思想”的维度,也就是人在自己的认识活动中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的维度;一是“反思思想”的维度,也就是思想以自身为中介反过来而思之的维度。哲学以外的人类的全部思想活动都是把思维和存在服从同一规律作为“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去“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哲学则把人类全部思想活动所构成的关于世界的思想作为批判对象,“反思”人类全部思想活动所构成的“思想”,也就是追究思想构成自己的“前提”。 思想的“前提”,是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也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支点,它具有“隐匿性”和“强制性”:其一,思想的前提是思想中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是思想构成自己的“幕后操纵者”,这就是它的“隐匿性”;其二,隐匿于思想活动中的思想前提,它规范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即规范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行为方式和行为内容,这就是它的“逻辑强制性”。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中的各种“前提”,并“解除”这些思想前提的“逻辑强制性”,重新建构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从而变革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终极关怀,进而变革人的实践活动。这表明,哲学的“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思想内容的推敲与修正,而是“反思”思想中所隐含的各种“前提”。这就是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 反思“前提”的哲学决定人类思想的哲学维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对此,哲学大师们有明确的论断。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把哲学视为一种“清理地基”的工作,并以其“批判哲学”揭示了人类理性固有的诸种矛盾;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更为明确地把哲学定义为“思维自觉其本性”的事业,并在与“表象思维”和“形式推理”相区别的意义上,把哲学思维界说为“思辨思维”,即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从而实现思维对自己本性的自觉;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提出,在所谓的“自然的思维态度”中,认识是深不可测的,而认识的可能性却是“自明”的,但在反思的哲学思维中,认识的可能性却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他们都把哲学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人类思想构成自己的“前提”,并迫使这个“前提”由“幕后”走上“前台”,从而遭到哲学反思的无情的批判。就此而言,康德的先验论、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胡塞尔的现象学都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前提批判”。 思想以自身为对象的哲学“反思”表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的:只有在哲学的“前提批判”中,才把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只有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决定哲学的本质是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前提批判”,既规定了哲学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又决定了哲学的理论空间及其在人类的全部活动中的特殊的社会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理论空间 思想构成自己的“前提”,主要包括构成思想的“基本方式”、“基本观念”、“基本逻辑”和“基本信念”这四个方面,因此,哲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前提批判,一是对构成思想的“基本方式”——常识、宗教、艺术、科学和哲学自身——的前提批判,二是对构成思想的“基本观念”——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性观、正义观、自由观等等——的前提批判,三是对构成思想的“基本逻辑”——外延逻辑和内涵逻辑——的前提批判,四是对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前提批判。对思想的前提批判,为哲学展现了开阔的和开放的理论空间。 对构成思想的“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是哲学的前提批判的最为直接的理论内容。人类的全部思想,都是由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常识、宗教、艺术、科学和哲学——所构成的;因此,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首先是对构成思想的各种“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人们的经验世界在常识中得到最广泛的相互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在常识中得到最普遍的相互沟通,人们的行为方式在常识中得到最直接的相互协调,人们的内心世界在常识中得到最便捷的自我认同,因而常识是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最普遍的“前提”,并构成哲学的“前提批判”的直接对象。“宗教”的本质特征在于对神的信仰。宗教中的神圣形象,把各种各样的力量统一为至高无上的力量,把各种各样的智能统一为洞察一切的智能,把各种各样的情感统一为至大无外的情感,把各种各样的价值统一为至善至美的价值。这样,宗教中的神圣形象,就成为一切力量的源泉,一切智能的根据,一切情感的标准,一切价值的尺度,人只有从这种异在的神圣形象中才能获得存在的根本意义。哲学对宗教的前提批判,就是对宗教所构成的“颠倒的世界观”的批判。“艺术”表现人类心灵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创造性,表现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多彩的矛盾关系,表现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和人的世界。哲学则把艺术活动及其产品作为反思的对象,揭示艺术所蕴含的人性的奥秘,论证艺术所表现的生活的意义与价值,阐发艺术所体现的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从而达到对世界与人生的深层把握。哲学对“科学”的前提批判,主要是对科学活动中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反思,揭示科学活动及其研究成果所隐匿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进而实现对时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反思。哲学对自身的前提批判,主要是揭露哲学自身前提的内在矛盾,展现哲学前提自身的狭隘性、片面性和暂时性,论证它的历史进步性、历史局限性和新的历史可能性,促使人类以批判的、革命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全部思想和行为,以新的理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体系去反观人类的历史和现实存在,从而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