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产难题

——以阿尔都塞的解答方案为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时中(1978—),男,湖南宁乡人,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现代哲学

内容提要: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存在,但又不能按照传统哲学的生产方式进行再生产,因而是一个“悖论”。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原则是传统哲学不可兼并的“外部存在”,因此绝不能通过改造“实践整体”并赋之以某种理论秩序的方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产。更为复杂的是,哲学作为政治在理论领域的延续,发挥着统一诸种意识形态以保障统治阶级领导权的功能,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产必然受到政治斗争的牵制。阿尔都塞深刻地揭示了“实践”与“理论”之间的错位关系,尤其是他以“哲学实践”来作为纾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再生产悖论”的方案更是极富原创性。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1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1)03-0007-07

      众所周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但如何理解“实践”的内涵,并以真正“实践”的原则推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纵深进展,这依然是目前学界众说纷纭的话题。学者们或将“实践”理解为“感性活动论”、“实践-生存论”,或理解为“生活世界论”、“实践本体论”等等样式,虽然有力地激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潜力与现实意义,且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各种观点之间还只顾自说自话,缺乏进一步争鸣与辩驳的思想空间。其原因部分在于缺乏一个从整体上检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宏观视野,因此也很难寻求到真正意义的共识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性进展。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在《哲学的改造》中,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对比,首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一个“再生产的悖论”,然后批判了“实践哲学”将“实践整体”作为理论对象以纾解这个悖论的传统哲学实质,进而揭示了哲学作为政治斗争之理论延续的意识形态特征,最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哲学实践”的观点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再生产难题的解决方案。本文正是以阿尔都塞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再生产悖论”及其解答方案为考察对象,以为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产悖论

      正如物质资料生产是任何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一样,理论的生产,特别是哲学的生产,也是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社会形态所不可或缺的。在阿尔都塞看来,我们熟悉的所有哲学的发展,从柏拉图到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都是被当作“哲学”来生产的。具体来说,这种生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就生产的空间来说,这些哲学的生产“本身就运用它理性的理论体系给自己的哲学的存在提供证明;这些体系产生了话语、论文和其他体系性写作,而后者又可以在文化史上被当作‘哲学’加以分离和确认。”在这种生产的空间中,“系统的、理性的理论体系总是运用它们固有的某个对象的知识或发现,来给自己的哲学存在提供证明(不管那个对象是关于整体、存在、真理、任何知识或可能行为的先天条件、开端、意义,还是关于存在者的存在的观念)”。①

      (二)就生产的形式而言,所有已知的哲学,当它们自我确立为“哲学”的时候,都把自己与其他的话语形式或其他书写作品体例仔细地区分开来:“柏拉图写他的对话或他的说教作品的时候,他非常细心地把它们与其他任何文学的、修辞的或诡辩的话语区别开来;笛卡尔或斯宾诺莎写作的时候,谁也不会把它错当成‘文学’;康德或黑格尔写作的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也不是道德训诫、宗教布道或长篇小说。”②

      (三)就其生产的机制来说,这些“哲学”的生产与“科学”具有深刻的关联。从发生学的意义来说,“哲学”的产生“总是需要有科学的存在来引出哲学(就像在古希腊,当时几何学引来了柏拉图的哲学)。”③ 因此,就“哲学”的再生产来说,“离开了某种纯科学理性话语的可靠存在,哲学就不可能出现(例如几何学之于柏拉图、解析几何与物理学于笛卡尔、牛顿物理学之于康德,等等)。”④ 而“哲学”之所以能够有别于神话、宗教、道德或政治与审美,其绝对前提正是它能够提供一种纯粹的理性话语,“可以说,这样一种理性话语的模型,哲学只有在现有科学的严格话语中才能找到。”⑤ 但当“哲学”从现有的科学那里借来了“纯粹理性话语的模型”之后,却又反客为主,宣称自己是“科学的科学”:“哲学话语一改它对科学的屈从姿态,而把自己作为哲学摆在科学之上,僭取了高于它们的权力。”如柏拉图将数学降为服从哲学的假设性学科,笛卡尔将物理学视为形而上学的树枝上长出的枝丫,康德、黑格尔与胡塞尔则将哲学视为掌握科学判词的角色。由此看来,“哲学”认为自己阐明了全部外在对象的真理,从而赋予了自己一个不可替代的任务,即“说出关于全部人类实践和观念的真理”⑥。

      阿尔都塞认为,如果按照这样的“哲学”生产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却发现了一个令人“难堪”的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却又从来没有被当作‘哲学’来生产。”⑦ 之所以说它存在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的缺席仍然产生出了巨大的“哲学效应”,因为“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所继承的哲学,伟大的古典哲学传统(从柏拉图到笛卡尔、从康德到黑格尔和胡塞尔),由于马克思突然间引起的那场不可捉摸的、近乎无形的遭遇战的冲击,已经在根本上受到了动摇。”⑧ 而能够产生“哲学效应”的东西自然可以称作一种“哲学”;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被当作“哲学”来生产,是因为“马克思,乃至恩格斯和列宁,连勉强能够与古典的哲学话语形式相比的东西都没有给我们留下。”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宣告的是从未到来的哲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对哲学意识形态的严厉批判,而《资本论》也已不是纯粹“哲学”的文本,“而是一种用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通过它,对各种社会形态的结构)进行考察的文本;最终,是一种只讨论与阶级斗争有关的那种科学知识的文本”。⑩ 这就意味着,如果在传统哲学的路径中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再生产问题,必然就会陷入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

相关文章: